[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尿素造粒塔的粉尘回收装置及尿素生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87279.1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5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张谊楠;张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庆;张谊楠;张琴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B01J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肖丽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尿液 循环槽 粉尘回收装置 尿素造粒塔 吸收塔 尿素生产系统 辐射梁 集水槽 循环泵 尿素粉尘回收装置 压力控制器控制 氮气输送管路 本实用新型 操作压力 放空管路 荷载转移 尿素粉尘 气体逆流 荷载 高度差 进液口 造粒塔 阀门 喷淋 小室 造粒 尿素 洗涤 返回 调控 外部 支撑 出口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尿素造粒塔的粉尘回收装置及尿素生产系统,涉及尿素生产领域。该粉尘回收装置通过将吸收塔喷淋下来的尿液与造粒塔出口的气体逆流接触,气体中的尿素粉尘被尿液洗涤下来落入集水槽中,然后流入位于地面上的尿液循环槽,并最终通过位于地面上的尿液循环泵返回至吸收塔的进液口达到循环;通过压力控制器控制氮气输送管路和放空管路上的调节阀门的开启来调控尿液循环槽中的压力,使尿液循环槽中的操作压力与要和其与集水槽二者的高度差相配合。该尿素粉尘回收装置,将尿液循环槽和尿液循环泵的荷载转移至支撑造粒小室的辐射梁的外部,减轻了辐射梁的荷载,提高了尿素造粒塔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尿素生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尿素造粒塔的粉尘回收装置及尿素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尿素作为一种基本农业肥料,一般以颗粒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目前,尿素造粒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塔式造粒,另一种为机械造粒。目前国内市场以自然通风塔造粒为主,塔式造粒利用了自然通风塔的烟囱效应,空气从造粒塔底部进入造粒塔向上流动,与造粒塔喷头喷洒出来的融融尿素颗粒逆流接触传热,将尿素颗粒冷却下来。在尿素造粒过程中,空气中不可避免的要带走一定量的尿素粉尘和细小颗粒,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还造成尿素成品损失。
目前,造粒塔顶部粉尘回收装置一般包括吸收塔,尿液循环槽,尿液循环泵等。其中,尿液循环槽、尿液循环泵均布置在尿素造粒塔顶部的造粒小室内,吸收塔布置在尿素造粒塔的顶部。尿素粉尘回收装置根据规模不同,其操作重量在30~100吨之间,此部分荷载均加载在尿素造粒小室下部的辐射梁上。在尿素造粒塔设计时均未考虑此部分的荷载,因此,现有的尿素粉尘回收装置将荷载加载在尿素造粒小室下部的辐射梁结构上可能会对正在运行的造粒塔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尿素造粒塔的粉尘回收装置,旨在减轻尿素造粒小室下部的辐射梁的荷载,提高造粒塔运行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尿素生产系统,其同样能够提升运行过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尿素造粒塔的粉尘回收装置,包括吸收塔、集水槽、尿液循环槽和尿液循环泵,尿液循环槽和尿液循环泵均安装于尿素造粒塔对应的地面上;
吸收塔位于尿素造粒塔的顶部,且吸收塔的底部气体进口与尿素造粒塔的气相出口连通,吸收塔的底部出口正对集水槽的顶部进口,集水槽的底部出口通过输液管路与尿液循环槽的进口连通,且输液管路伸入至尿液循环槽的槽底部;
尿液循环槽的底部出液口与尿液循环泵的输入端连通,尿液循环泵的输出端与吸收塔的尿液进口连通;
粉尘回收装置还包括氮气输送管路、放空管路和用于控制开启和关闭氮气输送管路和放空管路的控制器,氮气输送管路的输出口与尿液循环槽的进气口连通,放空管路的进气口与尿液循环槽的出气口连通;
尿液循环槽上还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氮气输送管路和放空管路上的控制阀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粉尘回收装置还包括冷凝液补液管路,冷凝液补液管路的输出口与尿液循环槽的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氮气输送管路的压力大于尿液循环槽的操作压力,冷凝液补液管路的压力大于尿液循环槽的操作压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尿液循环槽与尿液循环泵之间还设置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的进液口与尿液循环槽的底部出液口连通,过滤装置的出液口与尿液循环泵的输入端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尿液循环泵的输出端还与尿液循环槽的顶部进液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庆;张谊楠;张琴,未经刘庆;张谊楠;张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872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