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584628.4 | 申请日: | 2018-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6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 发明(设计)人: | 沈忠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锦福缩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6 | 分类号: | B01D21/06;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戚小琴 |
| 地址: | 31402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水槽 池体 刮泥板 转臂 电机 二沉池 工作桥 污泥 沉淀 污水处理 废水治理技术 本实用新型 电机连接 反转驱动 往复式 刮泥 内壁 正转 转动 堆积 环绕 排水 移动 统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属于废水治理技术领域,解决了集水槽中产生沉淀未经清理下次排水时沉淀增多问题。它包括池体,池体的内壁上方环绕池体设有呈环形的第一集水槽,第一集水槽中设置有于第一集水槽中移动的刮泥板。池体中心上方设置有电机,电机连接有转臂,转臂远离电机的一端与刮泥板连接,池体上设置有工作桥。当第一集水槽中需要清理底部所堆积的污泥时,通过电机的正转与反转驱动转臂带动刮泥板转动对第一集水槽进行往复式刮泥,具有将污泥刮到工作桥附近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清理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
背景技术
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二沉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663125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二沉池,其包括池体,池体中安装有刮泥机构,池体的内壁上设有集水槽,池体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连接进水管的导流筒,导流筒的侧壁设有过水孔;池体内靠近所述集水槽的位置处设有出水挡泥板,出水挡泥板的顶面高于所述池体的顶面,出水挡泥板的底面低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面。
虽然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出水挡板,能够有效截留进入集水槽中的污水中的浮渣,但是集水槽中也会产生沉淀,排水完毕后未清理沉淀继续使用,下次排水时沉淀会增多,影响排水清污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具有将集水槽中污泥排出,减少污水中沉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壁上方环绕所述池体设有呈环形的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中设置有于第一集水槽中移动的刮泥板,所述池体中心上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转臂,所述转臂远离电机的一端与所述刮泥板连接,所述池体上设置有工作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集水槽中需要清理底部所堆积的污泥时,通过电机的正转与反转驱动转臂带动刮泥板转动对第一集水槽进行往复式刮泥,将污泥刮到工作桥附近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清理。
进一步,所述刮泥板上方连接有泡沫刮板。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泡沫刮板将第一集水槽中的泡沫刮到工作桥附近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捞取,防止浮泥伴随着气泡排出。
进一步,所述工作桥两侧在所述第一集水槽底部设置有凹槽。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凹槽的设置是为了产生高度差让刮板刮取过来的污泥落入凹槽中进行同一收集后,方便工作工作人员进行清理。
进一步,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提升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提升斗方便工作人员对污泥提取进行清理。
进一步,所述提升斗上设置有用于提升所述提升斗的把手,所述提升斗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排水的小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把手方便工作人员提取提升斗;设置有排水小孔,一方面是为了排水减轻提升斗所受重力,另一方面减少排出污泥的水分。
进一步,所述池体外壁上环绕所述第一集水槽设有呈环形的第二集水槽, 所述第二集水槽靠近所述第一集水槽的位置处设有出水挡泥板,所述出水挡泥板中开设有出水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集水槽集满经过排出污泥、清理泡沫后漫过出水挡泥板通过出水孔进入第二集水槽中,减少了沉淀的进入。
进一步,所述出水孔中设置有滤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锦福缩染有限公司,未经嘉兴市锦福缩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846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