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83354.7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86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道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道堂 |
主分类号: | A62C37/38 | 分类号: | A62C37/38;A62C3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欢 |
地址: | 571835 海南***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泵 船舶 喷头 水位传感器 海水 发电机组 灭火 火灾探测器 全自动控制 控制器 水位 控制器控制水泵 本实用新型 火灾检测器 控制器连接 蓄电池电量 供电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供应不足 火情信号 灭火过程 灭火效果 发电组 进水量 喷出 抽水 抽取 积水 排水 传输 火灾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喷头、水位传感器、火灾探测器、发电机组和控制器,第一水泵将海水通过第一管道抽向喷头喷出,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船舶内的水位,第二水泵通过第二管道将船舶内的海水排入海里,发电机组用于供电,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喷头、水位传感器、火灾探测器、发电机组分别与控制器连接。利用发电组发的电来进行供电,解决蓄电池电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当发生火灾时火灾检测器将火情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水泵抽取海水进行灭火。灭火过程中海水会在船舶内形成积水,船舶内水位达到阈值后通过第二水泵进行排水,避免船舶进水量过多。可从海里源源不断的抽水,提高灭火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灭火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船员生活和工作都在船上,还有各类舱室和机器设备,现在船舶船体结构多以钢板制造,热传导性能强,通常起火后3到5分钟内钢板就会被迅速加热,而高温的钢板还易引燃相邻和靠近船体的可燃物质,从而扩大火势,船舶舱室内的舱壁、衬板、天花板和镶板等,虽然已从结构防火上做出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但采用胶合板、聚氯乙烯板、聚氯酯泡沫塑料、化学纤维等可燃材料的地方仍然不少,如果机舱、船舱等部位发生火灾,火势会沿着机械设备、电缆线、油管线很快向四周蔓延,同时多数船上都储存有大量燃油作为动力燃料,包括汽油、柴油、重油等,发生火灾后很容易引起爆炸,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目前公开了一种通过手机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但是航行在没有信号的地方时,无法通过手机进行灭火,无法及时到达实施灭火救援。当船舶停靠在岸边,船舶吃水较低,消防部门不容易靠近灭火,也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的速度。因此,亟需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以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能够利用发电组进行发电,解决火灾时蓄电池供电不足的问题,并且在感应到火灾后自动喷水,在没有通信信号的地方也能够自动灭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喷头、水位传感器、火灾探测器、发电机组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水泵将海水通过第一管道抽向喷头喷出,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船舶内的水位,所述第二水泵通过第二管道将船舶内的海水排入海里,所述发电机组用于供电,所述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喷头、水位传感器、火灾探测器、发电机组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为若干个,所述喷头安装在各个船舱和通道。
进一步的,火灾探测器为温度传感器或烟雾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火灾探测器为若干个,所述火灾探测器安装在各个船舱和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为若干个,所述第一水泵分别设于船舶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水泵通过水管从海里抽水。
进一步的,还包括生命探测仪、加热装置和电磁三通阀,所述生命探测仪设于船舶内;所述电磁三通阀的一个接口连接在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接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另一端与喷头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流向所述喷头的海水;所述生命探测仪、加热装置和电磁三通阀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发电组发的电来进行供电,解决蓄电池电量供应不足的问题。火灾检测器能够检测出船舶的火情,当发生火灾时将火情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水泵抽取海水进行灭火。灭火过程中海水会在船舶内形成积水,船舶内水位达到阈值后通过第二水泵进行排水,避免船舶进水量过多。可从海里源源不断的抽水,提高灭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全自动控制船舶灭火的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道堂,未经李道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833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