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继电器的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36706.3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8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朱炽坤;陈立信;朗学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灏翰创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5/12 | 分类号: | H01H45/12;H01H50/1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叶玉凤;徐勋夫 |
地址: | 中国香港沙田镇火炭坳背湾街***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继电器 接触片 连接片 散热结构 散热体 分体焊接结构 保护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 一体式结构 延长寿命 用电安全 第一端 连接点 散热 散发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继电器的散热结构,包括继电器本机和两接触片,所述两接触片的第一端均位于继电器本机内,第二端均露出继电器本机外,所述两接触片的第二端分别与两连接片相连,该接触片与连接片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焊接结构,至少于两接触片或连接片上设有可以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体,当继电器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热量,就会通过散热体更有效的吸收并且散发出来,从而降低继电器本身和连接点的温度,更好地保护继电器,延长寿命,提升用电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继电器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线圈装在U形导磁体上,导磁体上面有一个活动的衔铁,导磁体两侧装有两排触点弹片。在非动作状态下触点弹片将衔铁向上托起,使衔铁与导磁体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当气隙间的电磁力矩超过反作用力矩时,衔铁被吸向导磁体,同时衔铁压动触点弹片,使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完成继电器工作。当电磁力矩减小到一定值时,由于触点弹片的反作用力矩,而使触点与衔铁返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次工作。
目前在用的继电器的连接片,一般都是采用从头至尾宽度一样金属片或且铜绞线和外部电源连接。这种方式由于散热面积小,继电器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就不能及时传递出去,使得继电器接触片和连接片的温度过高,达不到产品的升温和品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的散热结构,在有限的继电器尺寸内能有效解决继电器和连接片的温升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继电器的散热结构,包括继电器本机和两接触片,所述两接触片的第一端均位于继电器本机内,第二端均露出继电器本机外,所述两接触片的第二端分别与两连接片相连,至少于两接触片或连接片上设有可以增大散热面积散热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体是带有散热鳍片的散热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板通过锁固螺丝固定于接触片或者连接片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体是利用两连接片自身加大加宽形成较大散热面积的一体式平面散热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片上可以加设散热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接触片是可以相互接触和彼此分离的动接触片和静接触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连接片是用于连接电源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该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间距设置互不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片与连接片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焊接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接触片和静接触片从继电器本机的顶部伸出并且分别向左右两侧折弯,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与静接触片焊接,另一端向后延伸并且经过多次折弯,于末端形成第一接线部,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与动接触片焊接,另一端向后延伸并且经过多次折弯,于末端形成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均设有固定用的U型卡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在接触片或连接片上设有散热体,这样就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的接触片和连接片的表面积,从而达到增加横截面积,减小电阻和增加散热面积效果,当继电器在运行中产生热量就会通过散热体更有效的吸收并且散发出来,从而降低继电器本身和连接点的温度,更好地保护继电器,延长寿命,提升用电安全。尤其是这种设计无需增大继电器的体积,在有限的继电器尺寸内能有效降低连接片的温升,并且能减少连接片电阻和压降,达到所需求的技术效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灏翰创科有限公司,未经灏翰创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367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