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颅手术术后颅腔引流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531734.6 | 申请日: | 2018-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432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 发明(设计)人: | 曾亮;赵旻;赵一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A61M25/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赵龙骧;胡镇西 |
| 地址: | 43003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引流管 颅内 颅腔 外段 过渡段 开颅手术 术后 外壁 环状凸起部 伤口 平滑过渡连接 部位增加 患者头部 抗压性能 手术丝线 引流 固定环 易变形 引流物 脱出 壁厚 松脱 置入 姿势 通畅 牵动 配合 保证 | ||
一种开颅手术术后颅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颅内段、过渡段和颅外段,所述颅内段、过渡段和颅外段管内径一致,过渡段外径大于颅内段和颅外段的外径,从而形成环状凸起部;环状凸起部外壁分别与颅内段和颅外段的外壁平滑过渡连接;颅外段位于过渡段一端的外壁上还布置有与手术丝线配合的固定环,从而牢靠地将引流管本体固定于患者头部。所设计的开颅手术术后颅腔引流管,在传统颅腔引流管易变形部位增加壁厚,在不影响置入伤口放置的情况下,加强了引流管的抗压性能,能够保持引流管引流过程中的通畅,保证引流物可以持续流畅通过,且固定牢靠不易松脱,并且避免了因患者调整姿势而牵动颅内部分引流管,甚至脱出伤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疗中开颅手术后的引流管,具体地指一种开颅手术术后颅腔引流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在开颅手术后,所采用的颅腔引流管多为管径均匀的长橡胶管,引流管一端置于颅腔内,另一端穿过颅骨及皮肤与体外引流袋相连,根据开颅术中及术后情况需在管子颅内段对应位置剪出侧孔加强引流效果,引流管的颅外段用手术丝线栓接固定于颅外头皮表面。
目前开颅术后所采用的颅腔引流管存在以下缺陷:1、引流管管腔抗压性能不足:引流管需要穿过皮肤,而根据伤口部位不同,患者活动头部时有些体位会将引流管压在头下,由于传统引流管一体成型,而伸入颅内的管壁材质不能太硬,否则会伤到颅内组织,导致引流管管腔抗压性能不足。患者头部不时活动,颅外部分即使压闭也是暂时的,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并发症的引流不畅常见于引流管穿越皮肤的部分,即颅外段尤其是引流管伸出头皮处容易被压瘪,该处皮肤张力大,若这部分被压闭可导致持续性引流不畅,积液积血残留量内,使得颅内压升高,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既不能使用质硬材料又要求引流管跨皮肤段一定的抗压性能。2、引流管固定的稳固性不足:开颅患者多烦躁多动,易使得引流管脱出,积液积血残留量内,使得颅内压升高,重者危及患者生命。目前颅腔引流管常见固定方式为通过手术丝线一端缝合在头皮,另一端绕引流管管外壁打结,打结处靠手术丝线与管壁的滑动摩擦固定,固定不牢靠,易滑动。临床治疗时手术丝线拉断或引流管拉扯也时有发生,导致引流管拖出,因此,临床上有时会将颅外段引流管用胶布贴在头部绷带敷料上,但患者头部绷带敷料脱落很常见,一旦患者头部绷带敷料松散脱落,更易将胶布贴在一起的引流管带着一同脱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颅腔引流管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保持引流管通畅,保证引流物可以持续流畅通过,且固定牢靠不易松脱的开颅手术术后颅腔引流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开颅手术术后颅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具有依次连为一体的颅内段、过渡段和颅外段,所述颅内段、过渡段和颅外段的管内径一致,所述过渡段的外径大于颅内段和颅外段的外径,从而形成环状凸起部;所述环状凸起部的外壁分别与所述颅内段和颅外段的外壁平滑过渡连接;所述颅外段位于过渡段一端的外壁上还布置有与手术丝线配合的固定环,从而牢靠地将引流管本体固定于患者头部。
进一步地,所述颅内段的末端布置有V形钝头,其边部呈圆滑过渡。这样既增加了颅内段末端的开口大小,又避免伤到颅内组织。
进一步地,所述颅内段位于患者硬脑膜与颅骨间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引流孔,所述颅内段位于患者颅骨与头皮之间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引流孔,所述过渡段位于患者颅骨与头皮之间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三引流孔。这样,可以适应不同患者颅内的对应部位要求,也强化了引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设置有一对,分别对称布置在颅外段位于过渡段一端的管壁两侧。这样,可以使引流管牢固地固定在患者头皮上,避免因姿势调整,而牵动颅内部分引流管,甚至脱出伤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317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途抽吸装置
- 下一篇:一种伸缩式脊椎外科的吸引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