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25437.0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52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汤依伟;黄家奇;王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5115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流板 一端连接 电磁铁 可动 前驱体 弹簧 壳体 电气控制器 反应釜内部 共沉淀反应 摆动 内壁 铁块 本实用新型 电性连接 工艺介质 搅拌装置 壳体内壁 出料口 进料口 连接点 壁面 掺混 流场 配制 流动 | ||
一种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包括壳体、搅拌装置、进料口、出料口和可动折流板总成;可动折流板包括折流板、铁块、弹簧、电磁铁、电气控制器和导线,折流板的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有铁块,折流板可以折流板与壳体内壁的连接点为支点摆动,折流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块电磁铁,电磁铁通过导线与电气控制器电性连接;折流板的两侧均连接有一根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折流板上、另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前驱体配制的过程中改变折流板的角度,甚至可以摆动折流板,这样能够极大的改善反应釜内部避免附近的流场效果,从而获得最优的内部流动心态,并且增加反应釜内部壁面附近的工艺介质掺混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共沉淀反应釜。
背景技术
前驱体的制备是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目前工业上主要的制备方法是将一定浓度的各种盐溶液与一定浓度的碱溶液以及氨水按照一定的流速连续加入反应釜中,在合适的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pH下生产氢氧化物沉淀。其中,反应釜内液体介质的流动情况对各种原料的参混与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公知的技术方案中,通常通过搅拌叶轮的结构优化设计以及反应釜内部折流挡板的设置来优化反应釜内部流场。但是,实际生产中,随着市场的需要和原料的变化,各种原料的浓度、粘度、流量和配比等工艺参数经常发生一定的变化,固定不变的折流挡板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工艺条件下物料流动的需要,对反应釜内部壁面附近流场的改善效果有限。
因此,对于如何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的变化实现反应釜的调节以获得最优的内部流动形态分布,并增加反应釜内部壁面附近的工艺介质掺混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及折流板调节方法,通过电气控制器调节折流挡板的转动频率和角度,增加反应釜内部壁面附近流速和流动强度,满足各种生产工艺条件下内部物料流场优化的需要,提供灵活个性的方案来解决工艺参数变动条件下前驱体制备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包括壳体、搅拌装置、进料口、出料口和可动折流板总成;所述进料口设置在壳体的上部,出料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所述可动折流板包括折流板、铁块、弹簧、电磁铁、电气控制器和导线,所述折流板的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有铁块,所述折流板可以折流板与壳体内壁的连接点为支点摆动,所述折流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块电磁铁,电磁铁通过导线与电气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折流板的两侧均连接有一根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折流板上、另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
上述的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优选的,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折流板的铰接点,所述折流板与壳体内壁的铰接点之间铰接。在本发明中用铰链连接折流板和反应釜壳体的内壁,这样可以保持折流板向两侧灵活的摆动。
上述的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优选的,所述弹簧与壳体内壁的连接点到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折流板的高度。
上述的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优选的,所述电磁铁到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与折流板的高度相同,保证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在其他方向上的分力最小。
上述的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优选的,所述折流板的由塑料、树脂或者橡胶材料等不受电磁力作用的材料制作而成。
上述的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优选的,所述折流板向两侧的摆动角度为0-80度。
上述的带可动折流板的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优选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搅拌叶轮、电机和减速机,所述搅拌叶轮固定连接在搅拌轴上,所述搅拌轴的上端伸出壳体的顶部连接在减速机上,所述减速机与电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254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菌灵合成氨解工艺中的多釜串联结构
- 下一篇:一种环保型化工传热搅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