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及加热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15370.2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74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程雄;王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梅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24;A47J36/04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7 | 代理人: | 何子扬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器体 液体加热容器 本实用新型 发热体 加热器具 下夹层 绝缘体 待加热液体 热量利用率 使用寿命 紧贴 盛装 隔离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发热体和下夹层,所述容器体用于盛装待加热液体,所述发热体紧贴于容器体的底部,所述下夹层用于将发热体与外部隔离,所述容器体为非金属绝缘体。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加热器具。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容器使用安全、热量利用率高,且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以及应用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液体加热类容器一般包括无底玻璃容器和金属发热盘,其中无底玻璃容器和金属发热盘之间通过硅胶圈进行密封,而此类金属发热盘的加工需要经过铝材浇注、不锈钢冲压、钎焊以及打磨抛光等一系列过程,其加工过程繁杂,并且这些加工工序严重污染环境。同时,金属发热盘上的发热管是以管状或带状的加热管成形的,其加热极不均匀,不仅降低热效率利用率,导致资源浪费,还容易造成局部高温,从而破坏金属的分子结构,产生复杂的有害化学成份,特别是在液体电加热类容器中,金属发热盘和硅胶圈处于长期与待加热液体直接接触的状态,在长时间发热过程中会析出重金属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会溶于待加热的液体中,若人经常喝这种水,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隐患。另外,液体加热容器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与金属发热盘发生反应后会牢牢地扣在金属发热盘上,从而导致清洗极不方便。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金属发热盘的加热容器带来的健康问题,现有技术通过玻璃将发热盘和待加热的食物或者水隔开,例如公布号为CN10638857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全玻璃电水壶,包括全玻璃壶体以及设在全玻璃壶体底部的碳纤维发热盘,其中,碳纤维发热盘上的辐射面并不与玻璃底接触,且该全玻璃电水壶是以碳纤维发热盘产生的高温辐射透过玻璃壶底传递热能给壶内的水使之烧开的。
采用上述全玻璃电水壶时,可以解决金属发热盘产生重金属等元素以及发热膜不稳定的问题,但是采用上述全玻璃电水壶时,其具有以下缺点:
1、采用此全玻璃电水壶时,虽然碳纤维发热盘能够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但是碳纤维发热盘是采用辐射发射的形式进行热传导的,而辐射传热的效率很低;所以即使碳纤维发热盘能够加热到800℃,但是实际传达到液体时只有200℃;
2、正是由于此全玻璃电水壶的热效率低,所以碳纤维发热盘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此时,碳纤维发热盘与全玻璃壶体的底部需要设置一定的间隙,以免玻璃壶体的底部与碳纤维发热盘直接接触时,玻璃壶体的底部受到碳纤维发热盘过高温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温度检测的不够精确,且不便于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3、采用此全玻璃电水壶时,其发热体为辐射传热,即发热体需要独立安装,其结构复杂,安装过程繁杂。
此外,现有技术也有出现过直接在玻璃壶的底部印刷加热膜的电水壶,但是此电水壶中的加热膜容易被氧化,导致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提高加热容器的热量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提高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简化结构,便于加工以及安装。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提高加热容器使用的健康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发热体和下夹层,所述容器体用于盛装待加热液体,所述发热体紧贴于容器体的底部,所述下夹层用于将发热体与外部隔离,所述容器体为非金属绝缘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夹层与所述发热体紧贴,所述下夹层为非金属绝缘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温控单元、防干烧单元和/或防漏电保护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梅,未经陈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153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