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513109.9 | 申请日: | 2018-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68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勇;田小彦;曹冲;朱建明;杜小锦;史志楠;程伟喆;吴德久;贾军;邓松;李松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7/108 | 分类号: | F16F7/1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陆林辉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悬置 支臂 动力吸振器 插入段 弹性层 过盈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 过盈配合 影响零件 质量块 插槽 腔孔 安装状态 插入方向 额外空间 过盈方式 紧固配合 硫化工艺 影响外观 紧固件 外置式 插设 入孔 模具 改进 开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其包括弹性层、质量块、悬置支臂和内设有插槽的悬置主体,所述悬置支臂的末端为插入段,所述插入段在插入方向上开设有腔孔,所述质量块由弹性层完全或部分包裹,并整体以弹性层的外层与入孔过盈配合的方式塞设于悬置支臂的腔孔中,所述插入段以过盈配合方式插设于插槽内。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影响外观及安装状态的情况下,实现改进悬置支臂的NVH性能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外置式的动力吸振器,此技术不影响零件的外观,不需要重新开发模具,不需要额外空间,不影响零件的安装。通过过盈方式实现紧固配合,不需要额外的紧固件或者使用硫化工艺,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吸振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
背景技术
在悬置系统设计领域,往往对悬置元件的一阶固有频率提出要求,使得在发动机激励频率范围内,悬置支臂不会产生共振问题。然而很多情况下,即使悬置支臂的刚度很高,依然难以避免发动机的高阶激励引起的共振。此时,通常的方案是在悬置上外置安装动力吸振器从而衰减振动。这种方案会涉及到支架本身的更改,用以安装动力吸振器。更改支架涉及模具更改,还需要额外增加支架的验证试验;同时曝露出来的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零件的装配,对产品的外观亦有影响。除此之外,在零件装配过程中可能要多出工序来完成吸振器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实现动力吸振器内置,以减少支臂的共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弹性层、质量块、悬置支臂和内设有插槽的悬置主体,所述悬置支臂的末端为插入段,所述插入段在插入方向上开设有腔孔,所述质量块由弹性层完全或部分包裹,并整体以弹性层的外层与入孔过盈配合的方式塞设于悬置支臂的腔孔中,所述插入段以过盈配合方式插设于插槽内。
较佳地,所述弹性层为橡胶层。
较佳地,所述橡胶层厚度均匀。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内置式动力吸振器能够在不影响外观及安装状态的情况下,实现改进悬置支臂的NVH性能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外置式的动力吸振器,此技术不影响零件的外观,不需要重新开发模具,不需要额外空间,不影响零件的安装。通过过盈方式实现紧固配合,不需要额外的紧固件或者使用硫化工艺,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压入力控制和拔模角控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的内置式悬置动力吸振器,其包括橡胶层1、质量块2、悬置支臂3和内设有插槽的悬置主体4,所述悬置支臂3的末端为插入段31,所述插入段31在插入方向上开设有腔孔32,所述质量块2由橡胶层1完全或部分包裹,并整体以橡胶层1的外层与入孔过盈配合的方式塞设于悬置支臂的腔孔32中,所述插入段31以过盈配合方式插设于悬置主体4的插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131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避震器的缓冲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底部充气的活塞式氮气弹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