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511340.4 | 申请日: | 2018-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08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曾卓;许冬冬;余涛;林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污泥颗粒化 厌氧生物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 生物反应区 颗粒污泥 分离区 进水区 循环器 循环区 高效功能菌 保温夹套 运行性能 布水器 沉淀室 出水槽 出水管 功能菌 缓存室 回流管 集泥斗 集气室 进水管 泥器 沼气 团聚 驱动 更新 赋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主要包括进水区、生物反应区、循环区和分离区;进水区设有进水管和布水器;生物反应区设有集泥斗、散泥器和保温夹套;循环区设有循环器和缓存室;分离区设有沉淀室、回流管、出水槽、集气室和出水管。本实用新型通过专设的缓存室,选留、培养高效功能菌;并通过专设的循环器,促使功能菌团聚,形成颗粒污泥;借助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特殊结构和自产沼气,驱动颗粒污泥持续更新,赋予厌氧生物反应器高效稳定的运行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在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颗粒污泥是厌氧反应器呈现高效的关键。颗粒污泥因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从而持留在反应器内部,以保证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目前应用较多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如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都存在污泥没有颗粒化的悬浮污泥层。因为在厌氧反应器中,粒径小的絮体污泥在上升流速作用下容易从颗粒污泥床层中跑出,在反应器上部区域形成一个悬浮污泥层。颗粒污泥会因为老化而失去功能,故要定期排泥,但絮体污泥的颗粒化过程复杂且漫长,造成颗粒污泥的形成速度小于老化速度,从而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当存在三相分离器分离效果差等设计问题,或者冲击负荷等运行问题时,悬浮污泥易被洗出反应器,影响反应器生物量累积和出水水质。解决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慢的问题成了推进厌氧反应器发展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基于污泥内循环颗粒化的厌氧反应器,加快颗粒污泥形成速度以维持厌氧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本实用新型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该反应器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圆筒和下圆筒,上圆筒的直径大于下圆筒且两者之间通过呈倒圆台形的扩张筒密闭连接;下圆筒中分为进水区和生物反应区,上圆筒中分为循环区和分离区;所述的进水区中设有与进水管相连的布水器,进水区底部设有集泥斗;生物反应区中部设有若干个散泥器,外部包裹有保温夹套;循环区中在扩张筒上方设有循环器,循环器由三条同轴设置的收缩管组成,三条收缩管的上口均小于下口,且一级收缩管上口与二级收缩管下口重叠嵌套,二级收缩管上口和三级收缩管下口重叠嵌套,三级收缩管上口与升流管相连,升流管顶部延伸至分离区内;循环器与循环区内壁之间夹持形成缓存室,且三条收缩管的两处重叠嵌套部分均具有连通缓存室与收缩管内腔的缝隙;分离区中设有同轴嵌套于升流管外的降流筒,降流筒与分离区内壁之间夹持形成沉降室,降流筒和沉降室顶部连接集气室,上圆筒外部设有出水槽,且出水槽底部连通沉降室,出水槽上设有出水管。
基于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如下优选参数和设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各优选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均可进行组合。
所述下圆筒和上圆筒的直径之比为3:4。所述进水区、生物反应区、循环区和分离区由下至上顺次相连,且体积之比为2:30~40:5~8:3~5。生物反应区的高径比为10~20。生物反应区中纵向设有3个散泥器,分别位于生物反应区的1/3、 1/2和5/6高处;所述的散泥器为直径与下圆筒内径相同的圆形金属网,金属网上分布有若干孔眼,孔眼尺寸10mm×10mm。两处重叠嵌套部分中所述的缝隙宽度与升流管直径相等;一级收缩管、二级收缩管和三级收缩管的上口直径之比为5~6:2:1,下口直径之比也为5~6:2:1;升流管上沿与出水管等高。所述降流筒与下圆筒直径相同,升流管与降流筒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0~100;降流筒的上沿与上圆筒上沿平齐,降流筒高度为上圆筒的1/2。所述出水槽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75°。所述的沉降室中连通有回流管,回流管与出水槽底面上沿等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113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