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的新型管棚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06773.0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37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正;孔恒;黄明利;韩雪刚;张艳秋;吴洋;常扬;郑雪梅;赵方雄;张志恩;陈川;杨宗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18 | 分类号: | E21D11/18;E21D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棚 翼板 本实用新型 软弱围岩 注浆 大断面隧道 整体协调性 隧道工程 超前 承载 隧道 呈波浪形 地质条件 加固围岩 径向翼板 浅埋隧道 山岭隧道 水泥浆液 翼板端部 注浆加固 大跨度 刀刃状 搭接 胶结 梁拱 切削 土体 围岩 止水 轴向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的新型管棚,隧道工程技术,包括管棚和设置与管棚两侧的翼板,该新型管棚在两侧增加了翼板,利用翼板配合水泥浆液使得管棚连接成为整体起作用,在管棚的两侧增添了翼板,沿管棚径向翼板呈波浪形,相邻两管棚翼板相互搭接,通过注浆将翼板胶结在一起,使得管棚相互连接成为整体共同承载;沿管棚轴向翼板端部呈刀刃状,有利于切削土体将管棚打入围岩中;此新型管棚通过增加翼板配合注浆更能有效的将管棚连接成为整体,提高管棚承载的整体协调性,发挥梁拱效应,在加固围岩的同时,也能提高管棚注浆加固区的止水效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山岭隧道、大跨度和大断面隧道以及地质条件较差的城市浅埋隧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的新型管棚。
背景技术
管棚法具有施工快、安全性高、工期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山岭隧道、大跨度和大断面隧道以及地质条件较差的城市浅埋隧道中。管棚法通过向拟开挖土层中打入钢管并注浆,以提高土层自稳能力,稳定土拱并且减少开挖引起地层损失;同时,钢管与围岩形成梁拱效应,可以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
在管棚实际应用中发现,如果管棚间土体不能形成承载拱或掌子面不能保持稳定,则管棚的“梁拱效应”将无法起作用,也就无法达到限制变形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在工程实际中常通过在管棚中压注水泥浆来保证土体的稳定,但在应用中可能存在注浆效果不佳等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管棚的结构形式,在两侧增加波浪形的翼板,将管棚的翼板两两搭接,再配合水泥浆液的胶结作用,促使“梁拱效应”的形成,在加固围岩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管棚的整体承载能力和止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的新型管棚,用管棚加固软弱围岩时,利用翼板配合水泥浆液使得管棚连接成为整体,提高梁拱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止水效果,抑制未开挖围岩的变形,增加隧道开挖的安全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的新型管棚,包括管棚和设置与管棚两侧的翼板,在管棚的两侧增添了翼板,沿管棚径向翼板呈波浪形,相邻两管棚翼板相互搭接,通过注浆将翼板胶结在一起,使得管棚相互连接成为整体共同承载;沿管棚轴向翼板端部呈刀刃状,有利于切削土体将管棚打入围岩中,管棚沿隧道拱顶呈弧形布设。
进一步,在制作新型管棚时所述的翼板沿径向可存在一定的弧度,有利于管棚间的搭接。
进一步,所述的翼板径向宽度根据管棚环向间距而定。
进一步,管棚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注浆孔,用于水泥浆液的注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此新型管棚通过增加翼板配合注浆更能有效的将管棚连接成为整体,提高管棚承载的整体协调性,发挥梁拱效应,在加固围岩的同时,也能提高管棚注浆加固区的止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山岭隧道、大跨度和大断面隧道以及地质条件较差的城市浅埋隧道。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管棚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翼板、2-注浆孔、3-刀刃状、4-管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06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