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弹簧针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87036.0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65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马静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顷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201801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针 按压 提示元件 检测 检测装置 电源 本实用新型 提示信号 第一端 电连接 断开 线束生产线 可伸缩的 生产效率 提示单元 压缩量 直观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弹簧针检测装置,该弹簧针检测装置包括:电源、检测元件和提示元件;电源的第一端与提示元件的第一端电连接;检测元件包括可伸缩的用于按压待检测弹簧针的按压部,提示元件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按压部,且通过按压部与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或断开;当按压部按压待检测弹簧针且待检测弹簧针的压缩量达到设定值时,若待检测弹簧针正常,则提示元件的第二端与电源的第二端断开;若待检测弹簧针异常,则提示元件的第二端与电源的第二端连接,且提示元件发出提示信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簧针检测装置根据提示单元是否发出提示信号可直观地判断弹簧针是否异常,即可及时、快速地检测弹簧针的性能,从而提高线束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线束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弹簧针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线束测试领域中,进行线束测试时,通常是将线束上的插头插入测试台的卡具中,线束插头里的端子与卡具中的弹簧针一一对应接触。线束插头插入后,需要用气动开关将插头固定住以确保端子与弹簧针接触良好,从而保证在线束测试过程中测试电流能够稳定的流过弹簧针与端子的接触面。当测试完成后,气动开关被释放,线束插头在弹簧针回弹力的作用下被弹出卡具。
上述测试过程中,弹簧针受力收缩。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弹簧针的性能下降甚至损坏,此时会影响线束测试的稳定性,甚至会损伤线束插头里的端子或塑件。现有技术中,由于缺少判断弹簧针性能的方式及装置,只有弹簧针损坏后才会通知供应商或维护人员到现场检查并维修,导致线束检测设备长时间处于待维护状态,降低了线束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弹簧针检测装置,以及时、快速地检测弹簧针的性能,从而提高线束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弹簧针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
电源、检测元件和提示元件;
所述电源的第一端与所述提示元件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检测元件包括可伸缩的用于按压待检测弹簧针的按压部,所述提示元件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按压部,且通过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或断开;
当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待检测弹簧针且所述待检测弹簧针的压缩量达到设定值时,若所述待检测弹簧针正常,则所述提示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断开;若所述待检测弹簧针异常,则所述提示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提示元件发出提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元件为弹簧针,所述弹簧针包括针头、针尾和针壳;
其中所述针尾为所述按压部,所述针头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针头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针壳中,且所述针头与所述针壳绝缘;所述针尾的第一端伸出所述针壳,所述针尾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针壳中,且所述针尾与所述针壳电连接;
当所述提示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断开时,所述针头与所述针尾绝缘;当所述提示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时,所述针头的第二端与所述针尾的第二端电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针检测装置还包括针套,所述针套包括中空的第一导电部、绝缘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绝缘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封闭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端电接触,所述弹簧针从所述第二导电部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针套中,且所述针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二端电接触;所述针尾的第一端伸出所述针套,所述针壳通过固定部固定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针检测装置还包括两端开口的金属外壳,所述电源、所述检测元件和所述提示元件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中;所述提示元件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的第一开口处,所述针尾的第一端从所述金属外壳的第二开口伸出所述金属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顷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顷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870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