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滑板车的可折叠鞍座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477787.4 | 申请日: | 2018-04-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44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 发明(设计)人: | 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杰 |
| 主分类号: | B62J1/08 | 分类号: | B62J1/08;B62K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刘忠祥 |
| 地址: | 224224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滑板车 鞍座 可折叠 前底座 座垫 本实用新型 行驶状态 后底座 座垫管 行驶 车架 铰连 站立 连杆机构 切换方便 上端 垫管 连动 收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动滑板车的可折叠鞍座,包括车架及座垫,所述车架包括前底座以及与前底座相铰连的后底座,在所述后底座上铰连有座垫管柱,所述座垫安装在座垫管柱上端,所述座垫管柱通过收放连杆机构与前底座相互连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动滑板车的可折叠鞍座,既能使电动滑板车能跨坐行驶,又能不影响站立行驶的独特行驶体验,同时鞍座在站立行驶状态与跨坐行驶状态之间切换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动滑板车的鞍座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滑板车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驾驶灵活等优势,尤其适合于城市公共交通站点或私家车停车场与目的地之间最后一段路的代步,因而得到了较快发展。电动滑板车大多由一低底板车架和前后轮构成,驾驶人员站立在底板上行驶,具有独特的行驶体验,但这也存在另一方面的问题,维持站立行驶姿态需要一定的体力与精力,只能站立行驶将对驾驶人员造成疲劳感或显得单调,当偶有身体不适时则无法正常使用,勉强使用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或会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果简单地在原有电动滑板车上设置鞍座,则又失去了电动滑板车的独特的风格,即使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鞍座部分来适应站立行驶与跨坐行驶两种状态的要求,也会由于操作不便而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电动滑板车的可折叠鞍座,它既可以使电动滑板车能跨坐行驶,又能不影响站立行驶的独特行驶体验,同时鞍座在站立行驶状态与跨坐行驶状态之间切换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电动滑板车的可折叠鞍座,包括车架及座垫,所述车架包括前底座以及与前底座相铰连的后底座,在所述后底座上铰连有座垫管柱,所述座垫安装在座垫管柱上端,所述座垫管柱通过收放连杆机构与前底座相互连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所述车架包括前底座以及与前底座相铰连的后底座,在所述后底座上铰连有座垫管柱,所述座垫安装在座垫管柱上端,则安装有座垫的座垫管柱与后底座铰连,构成可折叠的鞍座,座垫管柱可以与后底座之间绕铰连点改变相互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适应电动滑板车站立行驶与跨坐行驶的不同要求,当电动滑板车处于站立行驶状态时,与前底座相铰连的后底座将处于平置状态,座垫管柱可以绕与后底座的铰连点转动而与后底座贴近,驾驶人员就可以站立的后底座上站立行驶,座垫管柱及其上的座垫不会对站立行驶产生阻碍,而当电动滑板车处于跨坐行驶状态时,相铰连的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可以适当折叠,为跨坐行驶提供适宜的结构状态,此时座垫管柱可以绕与后底座的铰连点转动而处于直立状态,为驾驶人员提供跨坐之鞍座,从而可以较为舒适地行驶;又由于所述座垫管柱通过收放连杆机构与前底座相互连动,则座垫管柱在站立行驶与跨坐行驶之间的位置转换可以通过收放连杆机构由前底座来驱动实现,并且座垫管柱位置的保持也通过收放连杆机构与前底座的位置相关连,不需要人工干预座垫管柱位置的调节与固定,鞍座在站立行驶状态与跨坐行驶状态之间切换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收放连杆机构包括支承在后底座上的双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中的前摇杆通过摇杆机构连杆与后摇杆相铰连,在后摇杆与座垫管柱之间设有管柱收放连杆,管柱收放连杆两端分别与座垫管柱和后摇杆铰连,在所述前摇杆上铰连有摇杆前连杆,摇杆前连杆另一端与管柱收放前连杆铰连,管柱收放前连杆的另一端与前底座铰连,在后底座上还铰连有摆臂,摇杆前连杆与管柱收放前连杆之间的铰连轴移动支承在摆臂上。采用该实施方式,当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绕相互间的铰连点发生转动时,前底座将通过管柱收放前连杆及摇杆前连杆带动双摇杆机构摆动,双摇杆机构的后摇杆将随之通过管柱收放连杆带动座垫管柱绕其与后底座之间的铰连点转动,从而改变座垫管柱的位置,且座垫管柱的位置与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关连;在前底座与后底座相对位置转动变化时,从管柱收放前连杆与前底座之间的铰连点到摇杆前连杆与前摇杆之间的铰连点之间的距离也是随之变化的,摇杆前连杆与管柱收放前连杆之间的铰连轴移动支承在摆臂上可以适应这一变化,保证了收放连杆机构动作关系的正常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杰,未经朱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777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