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于采血的真空采血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60813.2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73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彩杰;喻露露;石磊;何冰;方芳;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莱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154 | 分类号: | A61B5/154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汇天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57 | 代理人: | 陈冰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板 橡胶塞 拉环 压板 刺塞针 管帽 真空管 本实用新型 真空采血管 螺旋通道 区域形成 容置空腔 采血针 过渡腔 螺旋板 下端面 采血 内筒 接通 体内 化验结果 内筒外壁 溶血现象 真空管体 上端 根连接 流通孔 上端面 真空腔 分隔 溶血 下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便于采血的真空采血管,包括真空管体、管帽、橡胶塞、缓冲板、内筒、螺旋板、拉环、压板、刺塞针及采血针,管帽与橡胶塞之间构成有容置空腔,拉环固定于管帽上端面,压板设于拉环上方,且压板与拉环通过多根连接柱固定连接。刺塞针与压板下端面固定连接,其下端设于容置空腔内,刺塞针上端与采血针接通。橡胶塞构成有真空腔,缓冲板设于真空管体内,缓冲板与橡胶塞之间区域形成过渡腔。内筒与缓冲板下端面固定连接,螺旋板分隔内筒外壁与真空管体内壁之间区域形成螺旋通道,缓冲板构成有接通过渡腔与螺旋通道的流通孔。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成本低,其能避免出现溶血现象,进而能避免因溶血对化验结果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便于采血的真空采血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临床血液检测的工具之一,真空采血管因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能高等特性,其逐步取代了早期临床上习惯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成为临床检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采血工具。现有真空采血管普遍由真空管体、橡胶塞及盖帽构成,采血时通过导管连接人体采血部位,在真空管体内负压的作用下,血液通过导管流入真空管体内部,以供化验使用。现有真空采血管应用时,采集的血液都是直接落入真空采血管底部,这会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导致红细胞破裂,标本溶血,进而会对化验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采血的真空采血管,其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成本低,应用时能避免出现溶血现象,进而能避免因溶血对化验结果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便于采血的真空采血管,包括真空管体、管帽、橡胶塞、缓冲板、内筒、螺旋板、拉环、压板、刺塞针及采血针,所述真空管体上端开口,所述橡胶塞嵌入真空管体内且封闭真空管体上端开口,所述管帽套设于真空管体开口端外侧壁和橡胶塞上,且管帽与橡胶塞之间构成有容置空腔;所述拉环与管帽同轴设置且固定于管帽上端面,所述压板设于拉环上方,且压板与拉环通过多根竖直设置的连接柱固定连接,多根所述的连接柱在同一圆周上等间距排布;所述刺塞针上端与压板下端面固定连接,其下端依次穿过拉环中央区域和管帽后设于容置空腔内,刺塞针上端通过穿过压板的导管与采血针接通;所述橡胶塞构成有位于刺塞针正下方的真空腔,所述缓冲板设于真空管体内且位于橡胶塞下方,缓冲板周向边缘均与真空管体内壁紧密接触,缓冲板与橡胶塞之间区域形成过渡腔;所述内筒设于真空管体内且其上端与缓冲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板套设于内筒上且其分隔内筒外壁与真空管体内壁之间区域形成螺旋向下的螺旋通道,所述缓冲板构成有接通过渡腔与螺旋通道的流通孔。
本实用新型用于采血时,将采血针嵌入人体血管内,通过拉动拉环使连接柱与拉环或压板之间的连接结构断裂,此时向下按动压板,使刺塞针下端嵌入真空腔内,刺塞针与采血针之间管路中的空气进入真空腔内,当人体血液到达刺塞针时,再按动压板,使得刺塞针下端嵌入过渡腔内,血液落在缓冲板上,依次经过流通孔、螺旋通道后到达真空管体内底部。
为了避免刺塞针向下移动时出现偏移而影响正常穿刺,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与管帽内顶部固定连接的限位筒,所述刺塞针穿过限位筒。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下端连接有环状的滤网,所述滤网的外环与真空管体内壁紧密接触。如此,本实用新型应用时,血浆或血清中悬浮的血凝块、纤维蛋白丝等异物可通过滤网截留,而血浆和血清能顺利通过,能避免采集的血液堵塞测试仪器的样本针,从而使血液样品检测更简易。
进一步的,便于采血的真空采血管,还包括竖直设置的支柱,所述支柱上端与缓冲板下端面固定连接,其下端与真空管体内底部接触。如此,本实用新型由支柱对缓冲板及缓冲板上连接的器件进行定位,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管体内底部中央部位内凹构成有定位凹槽,所述支柱下端嵌入该定位凹槽内。如此,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由定位凹槽对支柱进行限位,能进一步减少本实用新型移位时真空管体内部件的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莱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莱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608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