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煤机安全预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6037.9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67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白永伯;宗永胜;陈跃龙;李开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光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4002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煤机 语音警报器 风道 本实用新型 回采巷道 语音提示 安全预警装置 交界处 采煤机司机 提示音 停机 出口 提示 安全 司机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煤机安全预警装置,包括回采巷道,回采巷道上方设有风道,风道一侧设有语音警报器A,语音警报器A与控制开关A连接,回采巷道下方设有运道,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事先将语音警报器A的语音提示设置为“采煤机已到位,请注意安全”的提示音,在采煤机由风道一侧驶向风道与运道的交界处时,采煤机停机,司机通过控制开关A控制语音警报器A发出提示,再将语音警报器B的语音提示设置为“采煤机已接近出口,请注意安全”,在采煤机经过风道与运道的交界处准备通过运道驶向出口时,采煤机司机通过控制开关B控制语音警报器B发出语音提示,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采煤机安全预警装置,属于煤矿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18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1770~1850年英国的煤炭年产量从620万吨猛增到5000万吨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到1913年,达到2.9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美国于1900 年煤产量为2.45亿吨,到1947年跃增到6.24亿吨,曾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苏联在1916年煤产量只有3450万吨,到1940年已近1.7亿吨,自 1958年以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从1975年起产量超过了7亿吨。中国是发现和使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见中国古代采煤技术)。但在1949年以前,除1942年曾达到6200万吨最高历史纪录外,一般年产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建设了大批新井,改造扩建了原有矿井,使煤矿生产能力迅速提高,1983年初全国统一分配的煤矿552个,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矿区有10个,原煤产量超过了7亿吨。
井下开采通过井下运输系统,将采出的煤和矸石运到地面,把人员、材料、装备从地面运到井下工作地点。矿井通风系统不断供给井下新鲜空气,利用各种通风结构设施,迫使风流到达井下每个作业点,供井下人员呼吸、降温及稀释瓦斯等有害气体;乏风通过回风井巷排出地面(见矿井通风、矿内空气、矿井热害)。井下各工作地点所需的电力、压气动力、防尘等安全措施及用水,分别以专用管线,从地面变电站、压风机房以及贮水池输送到井下去(见矿山动力供应、矿山供电系统);井下涌水则需在井底设集中水仓、水泵房,通过排水管排到地面(见矿山排水);充填、井下防火等特需的充填材料、泥浆须另设专用的设备和输送系统。
煤矿床呈层状赋存,分布范围广,储量大,煤质脆、易切割破碎,开采时常伴有水、火、瓦斯等灾害威胁,与开采其他矿藏相比,采煤技术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开采方式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两类,通常采用机械化方法;少数用水力采煤;煤的地下气化尚处于试验阶段在地质条件复杂,巷道顶板破碎、压力较大的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当采煤机运行至距上下出口15米范围内时,为保证作业人员安全,需要将回柱掏窝的作业人员撤出,待采煤机运行至距上下出口15 米范围以外时,方可继续作业,传统的做法是采煤机运行至距上下出口15米范围内时,采煤机停机,由司机通知上下出口的回柱掏窝人员撤离,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煤机安全预警装置,本装置使用方便,功能实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采煤机安全预警装置,包括回采巷道,所述回采巷道上方设有风道,所述风道一侧设有语音警报器A,所述语音警报器A与控制开关A 连接,所述回采巷道下方设有运道,所述运道一侧设有语音警报器B,所述语音警报器B连接控制开关B,所述风道与运道相通。
优选的,所述语音警报器A和控制开关A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B和语音警报器B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语音警报器A和控制开关A设置于靠近风道与运道连接处的风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光,未经杨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60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