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椎前路板固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31615.3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644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黄孝敏;张永剑;谈俊杰;赵东民;白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锐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80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何蔚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椎前路板 融合器 叶片 本实用新型 固定系统 一体成型 定位精度高 独立使用 手术过程 医疗成本 螺钉 锁紧孔 下叶片 成型 器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颈椎前路板固定系统,其包括颈椎前路板,融合器等几部分,其中颈椎前路板分为端部和连接部,在端部上设置颈前螺钉和锁紧孔;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叶片等,融合器主体与叶片相互扣合,连接部与叶片为一体成型。相较于常规颈椎前路板与融合器分开独立使用方式,本实用新型颈椎前路板连接部与融合器上、下叶片一体成型,且成型后与融合器主体相互扣合,这样一来,便于颈椎前路板在手术中进行定位,定位精度高,提高了手术质量,且降低了手术过程中器械的数量,进而降低了医疗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医疗器械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椎前路板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采取颈椎前路板固定方式是颈椎前路手术后稳定颈椎的较好方法,它能使得颈椎稳定固定,牢固固定植骨块,促进融合,并可使得手术更为彻底,避免二期手术或后路固定,使患者可尽早活动,缩短住院日。通常,颈椎前路板的安装过程需要融合器辅助,目前国内临床上颈椎前路板与融合器分开独立使用,一方面,两者配合协调性操作需要凭手术人员经验控制,容易造成颈椎前路板定位精度低,进而导致手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增加了手术过程中器械的数量,增加了医疗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融合器与颈椎前路板相结合的颈椎前路板固定系统,且其结构简单,功能可靠。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颈椎前路板固定系统,其包括:
颈椎前路板,其分为端部和连接部;
在端部上设置颈前螺钉孔和锁紧孔;
还包括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主体,叶片等,融合器主体与叶片相互扣合;
连接部与叶片为一体成型。
相较于常规颈椎前路板与融合器分开独立使用方式,本实用新型颈椎前路板连接部与融合器上、下叶片一体成型,且其与融合器主体相互扣合,这样一来,便于颈椎前路板手术中进行定位,定位精度高,提高了手术质量,且降低了手术过程中器械的数量,进而降低了医疗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连接部与叶片结合部设置有圆角过渡。
为了便于颈椎前路板与椎骨紧密贴合,在连接部与叶片结合部设置有圆角过渡,省去了手术过程中对椎骨前缘切除的步骤,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圆角半径为0.3mm~0.6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颈椎前路板的长度与宽度方向横截面均设置为弧形。
弧形的颈椎前路板能有效地与椎骨均衡接触,固定稳定性腔,不易损伤椎骨,降低了术后的不适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颈椎前路板的长度方向弧形半径为30mm~40mm;颈椎前路板的宽度方向弧形半径为35mm~4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与颈前螺钉孔相配的颈前螺钉的头部设置为球形面,颈前螺钉孔也相应的设置为与颈前螺钉相适配的球形面。
颈前螺钉的头部设置为球形面,与颈前螺钉相应的螺钉孔设置为相适配的球形面,这样一来,便于对颈前螺钉的方向进行调整且在手术中随时、便捷的对颈前螺钉的入骨角度进行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融合器横截面厚度由与颈椎前路板部至其入路端方向逐渐减小。
颈椎形状呈现前宽后窄,而融合器横截面厚度由与颈椎前路板部至其入路端方向逐渐减小,这样一来,便于融合器入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叶片的工作面上设置有单向滑动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锐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锐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316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