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线接头连接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12323.5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25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梓龙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03 |
代理公司: | 郑州知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32 | 代理人: | 季发军 |
地址: | 47300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本体 连接端子 进线孔 端子护套 出线孔 冷缩 绝缘 本实用新型 电线 电线接头 螺纹 绝缘层 出线孔内壁 连接电线 漏电事故 盲孔 压入 发热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线接头连接端子,包括导电本体和绝缘冷缩端子护套,所述绝缘冷缩端子护套包裹住导电本体,所述导电本体有一个进线孔和两个出线孔,所述进线孔和出线孔均为盲孔,且相互不通,所述进线孔和出线孔内壁上有螺纹。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连接电线,进线孔和出线孔内的螺纹被压入电线的导线上,形成牢固的连接,同时也增大了电线和连接端子的接触面,减少了接头的发热,导电本体外包裹的绝缘冷缩端子护套同时也包裹一部分电线,形成完美的绝缘层,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接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线接头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线的接头连接过程中,常用的方式是先将需要连接的电线端头部分剥皮,将里面的线芯进行缠绕连接,然后用电工胶布包裹,这种连接方式因操作人不同效果也不同,尤其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人,电线连接接头质量极差,接头不牢固,性能差,在使用过程中,接头发热量大,加速电工胶布老化,导致漏电,短路等现象的发生,还有部分普通人接的电线接头,还存在有尖角朝外的现象,电工包裹层也较薄,尖角部分刺破电工胶布露出来,通电后直接导致漏电现象发生。
公告号为CN205488577U的中国专利在2016年8月17日公开了一种导电线连接头,涉及电缆接线技术领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对导电线的连接效率。导电线连接头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容纳有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端子,弹性导电端子具有依次相互弯折连接的定臂、活动臂以及导电线卡臂,活动臂与定臂呈第一夹角,导电线卡臂上具有第一导电线插孔;第一导电线插孔与第二导电线处于初始相对位置;外壳的第一外壁上还具有对向活动臂的夹具插孔,用于使安装夹具上的插杆通过夹具插孔下压活动臂,将活动臂与定臂呈的夹角由第一夹角弹性形变至第二夹角,并使第一导电线插孔与第二导电线插孔连通构成导电线的插线通路。导电线连接头与安装夹具配合使用插接导电线,导电线的连接效率较高。这种连接器由于是导线插进去的,连接的接触面小,使用过程中发热量大,因此不能连接大功率电器用导线。
公告号为CN204497404U在中国专利在2015年7月22日公开了一种电线对接接头,属于电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电线接头连接不方便、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电线对接接头包括本体,本体的一端具有供导线一穿过的孔一和供导线二穿过的孔二,其另一端具有供导线三穿过的孔三和供导线四穿过的孔四,孔一与孔三连通,孔二与孔四连通,本体上设有用于将导线一与导线三固连在一起的紧固结构一,本体上还设有用于将导线二和导线四固连在一起的紧固结构二。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快速、稳定,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这种对接接头使用方便,但是存在紧固结构容易损坏的问题,紧固结构布牢靠的问题,也会出现发热量大的问题。
公布号为CN106450807A在中国专利在2017年2月22日公开了一种电线接头连接端子及电线接头连接方法,其中所述电线接头连接端子包括:热缩管;铜管,设置于所述热缩管中;其中,所述热缩管包裹住所述铜管。本发明提供的电线接头连接端子及电线接头连接方法,在进行电线连接固定时,不仅保证了较好的防水密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电线连接的拉拔力。这种连接端子连接后需要用高温进行热缩管热缩和焊锡的融化,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线接头连接端子,能使未经专业培训的普通人使用,接线效率高,接头不松脱,接头不易发热且绝缘性好,应用广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线接头连接端子,包括导电本体和绝缘冷缩端子护套,所述绝缘冷缩端子护套包裹住导电本体,所述导电本体有一个进线孔和两个出线孔,所述进线孔和出线孔均为盲孔,且相互不通,所述进线孔和出线孔内壁上有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冷缩端子护套为具有弹性的彩色绝缘硅胶护套。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本体的材质为铜。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本体表面还镀有防氧化镀层,防氧化镀层为锡或铝或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梓龙,未经王梓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123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