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再注液锂离子电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94908.9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45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高秀玲;王驰伟;王立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54;H01M2/36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王雨杰 |
地址: | 30038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包 封装部 注液口 注液 封装 锂离子电芯 注液通道 本实用新型 负极极耳 空腔周壁 正极极耳 长度方向设置 宽度方向延伸 阶梯利用 热压结合 包封装 开口端 补气 空腔 排液 封闭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再注液锂离子电芯,包括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和软包封装,软包封装包括位于中部的软包空腔周壁部,以及位于软包空腔周壁部四周的封装部;封装部在正极极耳或/和负极极耳旁,沿软包封装宽度方向延伸形成有一条再注液带;再注液带内形成有注液口,注液口末端形成有注液通道,注液通道位于封装部内延并伸至软包空腔中,注液通道在封装部内形成有沿软包封装宽度方向设置的入口,以及沿软包封装长度方向设置的出口;注液口在开口端热压结合形成有待剪部,待剪部将注液口封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电芯,便于进行排液补气并进而实现阶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注液锂离子电芯。
背景技术
据统计,以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2020年电动汽车市场存量将超过500万辆,以一辆车平均配备20kWh的电池来估算,约有1亿kWh(1000GWh)的锂离子电池进入汽车市场。现阶段,在动力电池的回收上,“梯次利用”是政府和业内人士认为更为绿色和环保的做法,其不仅能够发挥产品的最大价值,也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利益最大化。
研究表明,对寿命终止的锂离子电池补充电解液后,其放电容量和再次利用的循环寿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现有锂离子电池结构上无法实现再次注液,从而对寿命终止的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采用直接进行分选、重组,组装入梯次利用产品终端的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再注液锂离子电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再注液锂离子电芯,包括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和软包封装,软包封装包括位于中部的软包空腔周壁部,以及位于软包空腔周壁部四周的封装部;封装部在正极极耳或/和负极极耳旁,沿软包封装宽度方向延伸形成有一条再注液带;再注液带内形成有注液口,注液口末端形成有注液通道,注液通道位于封装部内延并伸至软包空腔中,注液通道在封装部内形成有沿软包封装宽度方向设置的入口,以及沿软包封装长度方向设置的出口;注液口在开口端热压结合形成有待剪部,待剪部将注液口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注液口呈长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注液口呈随靠近开口端逐渐扩张的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再注液带的个数为1到4个。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并排封装在软包封装的一端,再注液带位于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一旁。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设置于软包封装的两端,再注液带设置于连接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的封装部一旁。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设置于软包封装的两端;再注液带设置于连接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封装部一旁或者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再注液带弯折到封装部上,并以胶带固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再注液锂离子电芯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电芯,通过将待剪部剪掉,从而打开注液口,通过注液口和注液通道进行排气补液,并重新热压型形成待剪部封闭注液口,这样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阶梯利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电芯,利用弯折设置的注液通道,限制排液补气时的流速,便于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锂离子电芯示展开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的排气补液完成后锂离子电芯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949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