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391307.2 | 申请日: | 2018-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49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业峰;张振中;朱晓亮;王亚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5/04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侧面碰撞 车身 防撞梁 本实用新型 加强板 后门 设计技术领域 白车身结构 乘员安全 优化结构 作用发挥 电池包 防撞 分块 前门 变形 强弱 门槛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白车身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在电动车的侧面碰撞时的保护作用的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由B柱、C柱、前门防撞梁和后门防撞梁构成;B柱自上至下划分为五个区域,通过设置加强板的位置和分块来调节五个区域的强弱,使B柱和门槛用最轻的重量实现合理的变形;C柱区域增加加强板来保护二排乘员;同时前、后门防撞梁搭载在A、B、C柱刚度最强的位置,使其防撞作用发挥到极致。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在碰撞时通过合理优化结构,既能保护乘员安全、又能保证电池包不损坏,同时降低车身重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白车身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在电动车的侧面碰撞时的保护作用的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各主机厂纷纷投入电动汽车的研发。电动车由于有电池包的增重,对车身骨架的轻量化要求较高。C-NCAP2018的侧面碰撞中碰壁障重量增加40%以上,撞击位置Z向抬高50mm,很多车型几乎撞不到门槛,如图3所示壁障与门槛直接撞击区域的搭接量非常小,已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重担更多地落在了B柱上;壁障X向后移250mm,A柱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壁障已经撞击了C柱中部,已对二排乘员构成威胁,如图1所示。传统结构是将B柱做的很强,从上到下进行加强,尤其是在B柱直接撞击区域以强对强,同时增加下部门槛与B柱的连接来防止门槛入侵损害电池包,由于过强的结构增加了不少重量,无法将轻量化做的很好;同时由于撞击位置发生变更也无法将车门上的防撞梁的作用发挥得很好。因此在侧碰时对于电动汽车提出的要求就是保证乘员安全、保证电池包不损坏,同时车身轻量化来提高续航里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在碰撞时通过合理优化结构,既能保护乘员安全、又能保证电池包不损坏,同时降低车身重量,解决了现有电动车身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由B柱、C柱、前门防撞梁9和后门防撞梁10构成;所述的B柱由第一、二、三、四、五区域1、2、3、4、5构成;所述的第一区域1 位于门洞密封面上沿和顶盖之间;所述的第二区域2位于第一区域1和第三区域3之间;所述的第三区域位于B柱中部,其上部位于侧碰壁障8向上360mm左右,下部截止到侧碰壁障前端直接撞击区域7向上45mm左右的区间;所述的第四区域4为侧碰壁障最前端直接撞击区域;所述的第五区域5为车体下部门槛位置;所述的第一区域1中的顶部侧边梁加强板Ⅰ17上焊接有顶部侧边梁加强板Ⅱ16;所述的第二区域2采用单层板结构,长度为 280mm;所述的第三区域3是在B柱外侧加强板15上焊接B柱外侧加强板Ⅰ13;所述的第四区域4的上端和下端为单层板、中间设置有B柱外侧加强板Ⅱ14,并且焊接在B柱外侧加强板15上。
所述的C柱下部为第六区域6,所述的第六区域6增加了C柱下部加强板18焊接到C柱下部的轮罩上,从门槛上沿C柱向上爬至少280mm。
所述的前门防撞梁9的前端支撑位置设置在A柱上铰链位置,后端支撑位置设置在B 柱下部与门槛交汇处。
所述的后门防撞梁10的前端支撑位置设置在B柱上铰链位置,后端支撑位置设置在C柱下部与门槛后部交汇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用较轻的重量来满足碰撞要求,同时保护电池包;
2、本实用新型中B柱外侧加强板Ⅰ的长度仅为530mm较其他车型尺寸减小至少30%, B柱外侧加强板Ⅰ和B柱外侧加强板均采用1.2mm的热成型钢板即可满足碰撞要求,相比传统1.8和2.0mm的组合,B柱加强板重量降低了35%;为前排和二排乘员均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同时保证了电池包在撞击后完好无损,满足了C-NCAP2018侧面碰撞要求的同时降重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913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式集装箱平车底架及集装箱平车
- 下一篇:一种涉水车框架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