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74152.1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8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虎;贾玉亭;张晓东;潘东;林雪森;付强;黄洋;张辉;袁春野;周连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5/096 | 分类号: | D01D5/09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装置 液位检测装置 供油装置 控制装置 工作油 本实用新型 上油装置 浓油 检测结果 电连接 内循环 上油 液位 原丝 浸润 连通 容纳 检测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油装置,包括:循环装置,循环装置用于容纳工作油剂以浸润产品,工作油剂能够在循环装置内循环流动;供油装置,与循环装置连通,供油装置用于向循环装置供应浓油剂;液位检测装置,与循环装置连接,液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循环装置内的工作油剂的液位;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供油装置和液位检测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供油装置供应浓油剂。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原丝上油过程中油剂中油的浓度不易控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油装置。
背景技术
生产高性能碳纤维产品,要求原丝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集束性能。毛丝大的原丝的缺陷会在碳化过程中进一步放大,使生产无法顺利进行。上油是原丝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油剂附着在纤维表面,可降低或消除生产过程中静电的产生,一是使纤维具有良好的集束性、分纤性,二是保护纤维表面,避免纤维运行过程中毛丝、飞丝现象及表面缺陷的产生,确保原丝具有优良的可纺性能和加工性能。
高品质的油剂和合理的上油工艺是保护原丝表面形态的重要手段。上油工艺一般采用喷淋式、接触式、浸入式等不同的上油方式。无论采用哪种上油方式,油浴浓度的平稳控制和均一性都是控制纤维含油率的重要控制参数。上油浓度低,原丝的含油率低,其结果是生产过程中原丝的静电大、集束性差;上油浓度高,原丝含油率过高时,可能导致油剂不均匀地附着在纤维表面,这会在原丝指标和碳化加工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
油剂主要由水和油混合而成,在生产过程中,原丝会将油带走造成油剂浓度降低,因此需要对油剂进行补充。油剂浓度的波动,将引起原丝含油率的波动,对原丝含油率指标的均一性及生产稳定性具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上油浓度的稳定控制,对碳纤维原丝生产及碳化加工至关重要。
在碳纤维原丝制备过程中,工艺要求的上油油剂中油的浓度一般为0.50%-2.0%。油剂浓度相对较低且变量小,而由于油剂流动性差及其附着性能,对于检测和平稳的自动控制非常困难。有的生产装置采用折光仪类检测仪器、密度类检测仪器或手动定量控制上油油剂浓度,由于检测、控制等问题,系统无法实现长期稳定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油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原丝上油过程中油剂中油的浓度不易控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油装置,包括:循环装置,循环装置用于容纳工作油剂以浸润产品,工作油剂能够在循环装置内循环流动;供油装置,与循环装置连通,供油装置用于向循环装置供应浓油剂;液位检测装置,与循环装置连接,液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循环装置内的工作油剂的液位;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供油装置和液位检测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供油装置供应浓油剂。
进一步地,循环装置包括:第一油槽,第一油槽用于浸润产品;第二油槽,与第一油槽连通,工作油剂能够在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内循环流动;供油装置与第二油槽连通,液位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二油槽上。
进一步地,第二油槽具有低液位区间和高液位区间,工作油剂位于低液位区间时供油装置对第二油槽的注油量大于工作油剂位于高液位区间时供油装置的注油量。
进一步地,循环装置还包括:阀门,设置在第二油槽的出口与第一油槽的入口连通的管路上,阀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阀门用于稳定第二油槽的液位。
进一步地,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泵体,设置在第二油槽的出口与第一油槽的入口连通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供油装置包括:第二泵体,与循环装置连通,第二泵体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二泵体能够对循环装置定量供应浓油剂;储油罐,与第二泵体连通。
进一步地,供油装置还包括:搅拌器,设置在储油罐内。
进一步地,上油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一油槽的出口与第二油槽的入口连通的管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741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却装置
- 下一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上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