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大灯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52941.5 | 申请日: | 2018-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66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涵;郑志军;李运飞;张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16 | 分类号: | H01H9/16;H01H9/18;H01H1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透光 面盖 线路板 旋钮 汽车大灯开关 导光组件 开关构件 导光体 光组件 转轴 底座 电路 本实用新型 辅助线路板 带动转轴 旋钮转动 壳体 主导 和面 接通 转动 对准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汽车大灯开关,包括:外壳、开关构件、主导光组件和辅助导光组件。外壳由底座、壳体和面盖组成,面盖上布置有一组透光符号。开关构件包括旋钮、转轴和线路板,线路板安装在底座上,旋钮安装在转轴的顶部,旋钮转动以对准面盖上不同的透光符号,旋钮带动转轴转动以接通线路板上不同的电路,电路与透光符号相对应。主导光组件包括一组第一光源和一组导光体,第一光源的位置与透光符号一一对应,每一导光体布置在相对应的一个第一光源和一个透光符号之间。辅助导光组件包括一组布置在辅助线路板上的第二光源,第二光源与面盖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光源与面盖之间的距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的试验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汽车内饰中的开关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内饰件的美观和舒适需求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车辆重视车内灯光氛围的营造,车厢内的灯光照明、各种开关的背光照明也就成为了研发的重点项目之一。
布置在汽车驾驶座周围和中央控制台附近的各种控制按钮距离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很近,因此其是否美观对于乘员的使用感受的影响较大。其中汽车大灯开关是驾驶员较为常用的控制开关。由于汽车大灯开关具有多个工作状态,通常会采用旋钮结构,将旋钮旋转到不同的位置,汽车大灯可以被设置为不同的状态。在大灯开关的壳体上会设置相应的符号来指示汽车大灯的工作状态。现有的汽车通常将大灯开关的壳体上的符号设置为透光符号,通过背光结构来使之发光,称为车内灯光氛围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为了个性化和美观的要求,旋钮结构的表面可以为曲面或者斜面而透光符号会有多个,透光符号会被布置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相互之间的高度差异较大。现有技术中背光结构中的光源一般由单一的光源,比如单个的LED或者集中放置的数个LED提供,因此数个透光符号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相差较大。由于LED的照度与距离呈反比并且受距离影响较大,透光符号与LED之间的距离不同会导致各个透光符号受LED的照度的差异显著,导致各个透光符号的亮度或者同一透光符号中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线条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由于汽车大灯开关距离驾驶员较近,因此这种亮度差异会给驾驶员造成不舒适的感觉,并且对于整体车内灯光氛围和整体内饰有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能够使得开关表面的符号亮度更加均匀的汽车大灯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大灯开关,包括:外壳、开关构件、主导光组件和辅助导光组件。外壳由底座、壳体和面盖组成,面盖上布置有一组透光符号。开关构件包括旋钮、转轴和线路板,线路板安装在底座上,旋钮安装在转轴的顶部,线路板和转轴容纳于壳体内,旋钮的底部位于壳体内,旋钮的顶部伸出到面盖之上,旋钮转动以对准面盖上不同的透光符号,旋钮带动转轴转动以接通线路板上不同的电路,电路与透光符号相对应。主导光组件包括一组第一光源和一组导光体,第一光源设置在线路板上,第一光源的位置与透光符号一一对应,导光体的底端紧贴第一光源,导光体的顶端紧贴透光符号,每一导光体布置在相对应的一个第一光源和一个透光符号之间。辅助导光组件包括一组布置在辅助线路板上的第二光源,辅助线路板安装在壳体内侧,辅助电路板和第二光源位于壳体内,第二光源与面盖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光源与面盖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面盖与第二光源之间的距离为面盖与第一光源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具有向内延伸的支架,辅助线路板安装在支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体的底端面积小于顶端面积,导光体的底端面积足以覆盖第一光源,导光体的顶端面积足以覆盖透光符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体的顶端的造型与透光符号所在位置的面盖的造型相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符号所在位置的面盖呈内倾的斜面,导光体的顶端呈内倾的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529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