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绝缘电阻检测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352569.8 | 申请日: | 2018-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9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 发明(设计)人: | 丁更新;邬学建;潘福中;吴旭峰;刘刚;王鹏;陈霄;白福永;孙智伟;张冬冬;张珂;袁翠霞;宋健;黄铭钢;单明新;顾斌;潘约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7/02 | 分类号: | G01R27/02;G01R31/3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压电阻 整车 绝缘电阻检测电路 绝缘检测单元 分压单元 绝缘电阻 匹配单元 匹配电阻 配合 本实用新型 测试方式 第一开关 电源模块 寄生电容 绝缘阻抗 上电自检 依次串联 电路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绝缘电阻检测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包括绝缘检测单元、分压单元和匹配单元;所述绝缘检测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绝缘电阻和第二绝缘电阻,所述分压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第三分压电阻和第四分压电阻;所述匹配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配合线路和第二配合线路,所述第一配合线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匹配电阻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二配合线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匹配电阻和第二开关。所述电路使整车绝缘阻抗的检测不再受到整车寄生电容的影响,测试方式简单,能够很好的满足整车上电自检阶段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电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绝缘电阻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检测绝缘电阻的方法主要为低频脉冲输入法;其中,如图1所示为这种方法下应用的电路,其中,所述电路包括检测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数字量脉冲信号;基准电压源、缓冲器、检测电容、电压跟随器;该方案属于利用缓冲器实现信号驱动及提供模拟量脉冲信号,使MCU可以根据反馈信号输出端提供的电压反馈信号,从而计算出绝缘电阻的阻值。
但是现有这种电路本身对于高低压之间的寄生电容有很大的影响,一旦这种寄生电容较大的话,就会导致整个BMS检测绝缘电阻的误差偏大,同时整个电路达到稳定测量绝缘电阻的时间要求的是很长的,不能满足整车的使用工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绝缘电阻检测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包括绝缘检测单元、分压单元和匹配单元;所述电源模块、绝缘检测单元、分压单元和匹配单元相互并联连接;
所述绝缘检测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绝缘电阻和第二绝缘电阻,所述分压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第三分压电阻和第四分压电阻;所述第一绝缘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电源模块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绝缘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四分压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电源模块的负极相连;
所述匹配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配合线路和第二配合线路,所述第一配合线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匹配电阻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二配合线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匹配电阻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配合线路,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串联线路相并联;所述第二配合线路,与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和第四分压电阻的串联线路相并联。
并且,所述第一绝缘电阻和第二绝缘电阻的串联线路,第二分压电阻和第三分压电阻的串联线路,以及第一配合线路和第二配合线路之间的串联线路均与接地线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串联线路上外接有第一绝缘电压检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和第四分压电阻的串联线路上外接有第二绝缘电压检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继电器。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电池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电池单体。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维修开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绝缘电阻检测电路属于平衡桥方法的绝缘电阻检测电路,能够准确获得第一绝缘电阻和第二绝缘电阻,也就是电池组正负极分别对于整车地之间的绝缘电阻。这种方式使整车绝缘阻抗的检测不再受到整车寄生电容的影响,整个电路测试方式简单,测试数据准确,能够很好的满足整车上电自检阶段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525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