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对集水管紫外光固化修复所用的扎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44451.0 | 申请日: | 201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35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谢纯;潘忠文;李辉辉;冯舒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龙之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62 | 分类号: | F16L55/16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房云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台 扎头 内衬软管 壳体 紫外光固化 集水管 修复 平铺 本实用新型 圆筒形结构 集水管道 连接方式 装置连接 软管 集水井 捆扎带 密封性 台面 放入 压片 篦子 捆绑 穿过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对集水管紫外光固化修复所用的扎头装置,包括具有圆筒形结构的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对外展开形成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内衬软管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并平铺在第一连接台的台面上,内衬软管平铺在第一连接台的台面上的一端通过压片与第一连接台的台面固定连接,壳体的中部通过捆扎带将内衬软管的一端捆绑在壳体上。通过改变传统扎头的外形和与软管的连接方式,在解决传统扎头无法放入雨篦子集水井实现集水管道紫外光固化修复的问题的同时,保证了内衬软管和扎头装置连接处的密封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修复用扎头,特别是一种针对集水管紫外光固化修复所用的扎头装置。
背景技术
CIPP紫外线光固化修复技术指将玻璃纤维编织成管状,浸渍或注入树脂后拉入原有管道,在紫光灯的作用下固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内衬管以实现管道修复加固的目的的管道修复方法。目前这个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燃气管道等。
光固化施工过程中绑扎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扎头捆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面光固化过程,直接决定着光固化施工的质量。一般的雨污水主管道采用光固化修复时,依据管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扎头,但是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集水管采用紫外线光固化修复,路边安装雨篦子的集水井一般有0.5米宽,且呈矩形结构,用常规的扎头是不能放入集水井中的,这就需要制作特种的扎头来满足施工需求。针对这一实际工程难题,我们依据现场施工情况及环境设计了这种只针对雨篦子集水管道采用光固化修复时所用的实际扎头。正如中国专利201620649887.1,名称为“一种紫外光固化修复大口径管道的多功能扎头”的背景技术所指出的那样,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传统扎头无法进入检查井中的问题,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通过减小扎头的尺寸来使其能够进入检查井中,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减少了尺寸的特种扎头在固定内衬软管时存在一个比较突出地问题——在捆绑扎头时,内衬软管的端部包裹在扎头的外壳体上,小尺寸的特种扎头在捆绑固定内衬软管时,其固定强度和密封性不及大尺寸的传统扎头,在捆绑和内衬软管拖动过程中,内衬软管和扎头的连接处会发生明显的滑动,这种滑动会严重影响内衬软管内的密封性,由此严重影响后期的光固化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针对集水管紫外光固化修复所用的扎头装置,通过改变传统扎头的外形和与软管的连接方式,在解决传统扎头无法放入雨篦子集水井实现集水管道紫外光固化修复的问题的同时,保证了内衬软管和扎头装置连接处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针对集水管紫外光固化修复所用的扎头装置,包括具有圆筒形结构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壳体的两端分别对外展开形成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内衬软管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并平铺在第一连接台的台面上,内衬软管平铺在第一连接台的台面上的一端通过压片与第一连接台的台面固定连接,壳体的中部通过捆扎带将内衬软管的一端捆绑在壳体上。
由于上述结构的设置,安装时,将内衬软管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然后将内衬软管的端部沿第一连接台的台面的轴向方向平铺在台面上,然后通过压片将内衬软管的端部与第一连接台的台面固定连接,然后用飞机带或铁丝等捆扎带将内衬软管的一端捆绑在壳体的中部上。此种固定连接方式能够完全克服内衬软管在捆绑和拖动过程中,内衬软管和扎头的连接处发生滑动的问题,并保证了内衬软管的密封性,后期的光固化过程能够稳定地进行,解决了当扎头尺寸减小时内衬软管和扎头装置连接处易滑动的问题。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固定住内衬软管,压片均布在第一连接台的台面上,压片通过螺栓与第一连接台的台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考虑到内衬软管拖动时,缆绳与台面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第一连接台中心原点位置焊接有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中心孔可以通过缆绳,通过滚动轴承来显著地降低电缆与台面之间的转动摩擦,有效地保护了缆绳和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龙之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龙之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444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管道下堵气囊
- 下一篇:一种管道带压快速堵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