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43219.5 | 申请日: | 201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58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功新;孙占学;刘亚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60/02 | 分类号: | C22B60/02;C22B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柱浸 单根 连接管道 新型生物 串联柱 砂砾层 贮槽 连通 调配 离子交换吸附 本实用新型 串联运行 顶部设置 生物堆浸 装置顶部 浸出液 矿石层 溶浸液 蠕动泵 酸化液 铀金属 菌液 内腔 尾液 填充 回收 优化 分析 研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堆浸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包括单根柱浸装置,单根柱浸装置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底部砂砾层,单根柱浸装置的顶部设置有顶部砂砾层,单根柱浸装置的中部填充有矿石层,单根柱浸装置的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连接管道,位于单根柱浸装置顶部的连接管道与溶浸液贮槽连通、并且设置有恒流蠕动泵,位于单根柱浸装置底部的连接管道与浸出液贮槽连通,该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串联运行过程中,研究酸化液、菌液、尾液的调配,各柱浸出液的铀浓度的调配并进行离子交换吸附回收铀金属,便于工作人员对柱浸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优化柱浸工艺,有利于提高柱浸的效率以及铀液浓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堆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核电的发展,对铀资源量的要求将会超越目前的开发水平。近年来我国在铀矿水冶工作中加强了研究和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已初显效果,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硬岩浸铀有堆浸、池浸两种。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堆浸是在包气条件下的淋滤浸铀、池浸是在饱水条件下的浸泡浸铀;然而,微生物堆浸浸铀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堆浸效率低,铀液浓度低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堆浸效率低,铀液浓度低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包括单根柱浸装置,所述单根柱浸装置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底部砂砾层,所述单根柱浸装置的顶部设置有顶部砂砾层,所述单根柱浸装置的中部填充有矿石层,所述单根柱浸装置的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连接管道,位于所述单根柱浸装置顶部的连接管道与溶浸液贮槽连通、并且设置有恒流蠕动泵,位于所述单根柱浸装置底部的连接管道与浸出液贮槽连通;
所述单根柱浸装置的数量为四个,并区分为早期柱、中期柱、晚期柱和尾柱,所述早期柱、中期柱、晚期柱和尾柱上均通过管道与喷淋高位槽连接,所述早期柱的输入端口连接有取样筛分混匀装柱,所述早期柱的输出端口与吸附原液装置的输入端口连接,所述吸附原液装置的输出端口与离子交换吸附系统的输入端口连接,所述中期柱的输出端口与吸附原液装置的输入端口连接,与早期柱、中期柱和晚期柱连接的喷淋高位槽上均连接有浸出液酸度调控装置,所述尾柱的输出端口与多个浸出液酸度调控装置的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晚期柱的输出口与生物接触氯化槽的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生物接触氯化槽的输出端口与浸出液酸度调控装置的输入端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单根柱浸装置为直径15cm,长度1m的有机玻璃柱。
优选的,所述底部砂砾层、顶部砂砾层均高10cm,所述矿石层高80cm,所述顶部砂砾层的上端面铺设有保鲜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单根柱浸装置,然后将单根柱浸装置分类成4个柱为早期柱、中期柱、晚期柱和尾期柱,溶浸液按从尾期柱-晚期柱-中期柱-早期柱形式分配,如浸出液铀浓度达到吸附要求,则离开体系进入吸附系统。串联运行过程中,研究酸化液、菌液、尾液的调配,各柱浸出液的铀浓度的调配并进行离子交换吸附回收铀金属,新溶浸液(清水加硫酸,用于新堆的早期酸化)的加入和尾液的外排比例等。分析浸出液pH、Eh、铀离子浓度、氟离子浓度,监测菌群密度、结构变化,便于工作人员对柱浸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优化柱浸工艺,有利于提高柱浸的效率以及铀液浓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的单根柱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生物浸铀串联柱浸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1溶浸液贮槽、2连接管道、3恒流蠕动泵、4单根柱浸装置、5浸出液贮槽、6底部砂砾层、7顶部砂砾层、8矿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未经东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432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