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持式冲击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42401.9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59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李虹;徐寒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046 | 分类号: | E02D3/04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林艳艳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夯 齿轮箱 防尘罩 本实用新型 手柄 减震机构 升降机构 操控 套穿 发动机 工作效率 连接手柄 人员使用 体力消耗 一端连接 冲击板 震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属于冲击夯技术领域,包括手柄、齿轮箱、发动机和冲击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减震机构与齿轮箱两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齿轮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夯本体的顶部插入齿轮箱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升降机构控制冲击夯本体插入齿轮箱的长度;所述冲击夯本体还套穿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升降机构下方;所述冲击夯本体底部设有冲击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利用连接手柄与齿轮箱的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的震动,降低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冲击夯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击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手持式冲击夯。
背景技术
冲击夯是一种利用冲击和冲击振动作用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压实机械,广泛用于建筑、路基、桥桩、沟槽等狭窄场地的施工。在冲击夯工作时,必须有操控人员双手握持冲击夯手柄来控制,从而掌控冲击夯的平衡。因为冲击夯是以跳动式的方式夯实地面,其震动频率高,而且震动幅度大。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冲击夯的手柄大多为简单的杆状结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控人员的手部会直接受到冲击夯较强的震动,在冲击夯使用时震动幅度过大而影响操控人员的使用,并且提高了冲击夯对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从而降低了冲击夯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冲击夯,旨在通过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震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手持式冲击夯,包括手柄、齿轮箱、发动机和冲击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减震机构与齿轮箱两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齿轮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夯本体的顶部插入齿轮箱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升降机构控制冲击夯本体插入齿轮箱的长度;所述冲击夯本体还套穿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升降机构下方;所述冲击夯本体底部设有冲击板。
可选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个V型设置的减震器,两个减震器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两个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每个减震器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减震连接杆;所述第一凹槽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凹槽通过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所述减震连接杆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所述减震连接杆两端分别套穿有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一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减震连接杆外侧的第一减震弹簧挡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二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减震连接杆外侧的第二减震弹簧挡片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手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把手;所述第一连接板下表面与减震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表面垂直设有多个成阵列形式分布的第一手柄弹簧;所述第一手柄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一端设有把手凹槽;所述把手一端设有第二手柄弹簧,所述把手通过第二手柄弹簧与把手凹槽的内壁连接。
可选的,所述把手包括两个L型把手连杆和固定在把手连杆之间的把手横杆。
可选的,所述第二手柄弹簧对称设置在把手连杆一端的两侧和顶部。
可选的,所述把手套穿有橡胶材质的防滑套。
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支撑平台,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与齿轮箱底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冲击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冲击板、第二冲击板和第三冲击板;所述第一冲击板和第三冲击板为不锈钢板,所述第二冲击板为木板。
可选的,所述防尘罩成圆弧状折叠的波纹结构;所述防尘罩两端内侧设有弹性的密封环,外侧设有卡箍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连接手柄与齿轮箱的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的震动,降低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冲击夯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424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