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的液压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339510.5 | 申请日: | 2018-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2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 发明(设计)人: | 盛汉乾;孙铜生;江玮;王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C19/10 | 分类号: | E01C19/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吴旭 |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控制系统 微波加热 空间调节装置 就地热再生 加热装置 沥青路面 加热腔 主框架 三向 本实用新型 同一水平面 人工调节 液压控制 移动控制 再生装置 耦合效果 动力源 万向轮 液压泵 腔口 加热 地热 体力 移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的液压控制系统,地热再生装置包括主框架、空间调节装置以及加热装置,主框架底部安装有带锁万向轮,空间调节装置包括独立的三组三向电驱调节结构,每组三向电驱调节结构均连接有一组加热装置。液压控制系通过液压泵作为动力源,采用液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加热腔沿X轴、Y轴、z轴的移动移动控制,简化了人为繁琐的操作,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人工调节加热腔过程中经验、体力等对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确保了不同加热腔口面之间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从而保证了耦合效果能够始终达到最优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沥青路面微波热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的液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沥青混凝土凭借其极好的路用性能和稳定的使用品质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到2012年末,中国已经有400多万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车,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主的高级公路路面、次高级公路路面就有9.5万千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可见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中国高等公路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沥青路面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一般的设计寿命为15年——20年。因此,中国随后建成的沥青路面高速公路于90年代底陆续已进入大、中维修期,然而,目前废旧沥青混凝土的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我国尚未被完全成熟掌握。
沥青路面热再生方法有厂拌热再生和就地热再生两种。厂拌热再生就是将废旧沥青混合料运到拌和厂,再进行破碎处理,添加一定比例的再生剂、新集料或新沥青混合料等进行充分拌和,得到性能优良,满足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并重新压实成再生后的新沥青路面。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就是采用就地热再生装置对已损坏的沥青路面进行现场加热,将软化的废旧沥青混凝土进行铣刨,然后再就地掺加一定配比的新沥青混合料和沥青再生剂等,经过现场热再生设备的热拌和、摊铺烫平和碾压等多道施工工序,一次性实现对受损沥青路面进行修复再生的技术。就地热再生以其流程经凑、工序简单和路面维护质量好等优点,在废旧沥青路面维护和养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得到广泛关注,随着国内陆续引进国外多台沥青路面热再生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并在沥青路面的养护中得到成功应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才逐渐得到认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深入研究。
因此,需要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以养护沥青路面。目前,路面上使用的微波加热装置,大多无法实现对加热装置的空间位置控制,对一些复杂路面难以快捷的进行加热,并且加热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在考虑到沥青路面被破坏的形状、大小等情况的前提下,对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进行设计。同时,为防止磁控管发射出来的电磁波产生泄漏,需要考虑到对泄漏出来的电磁波进行屏蔽,并且此屏蔽装置应尽量便捷的安装在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上。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的液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的控制,提高辐射腔的定位精度和加热效率。
技术方案: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的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置包括主框架、空间调节装置以及加热装置;所述主框架整个外侧设有金属屏蔽网,主框架底部安装有带锁万向轮;所述主框架顶部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第一滑动导轨,以其中一条滑动导轨的一端为原点O建立坐标系,以该条滑动导轨所在直线为X轴,Y轴垂直所述X轴并与X轴位于同一水平面,Z轴垂直XOY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395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