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03136.3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18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季红亮;陈秀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节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14 | 分类号: | H05B6/14 |
代理公司: | 济南千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2 | 代理人: | 赵长林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管 内磁芯 同轴 轴颈 绕制线圈 封头 本实用新型 电磁加热辊 导流管道 中空设置 磁芯 穿过 长期稳定 活动相连 交变电流 连接轴承 寿命周期 输出功率 加热辊 内线圈 测评 磁轭 固连 辊壁 空腔 外壁 加热 缠绕 外部 | ||
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包括中空设置的内磁芯,在内磁芯的外部缠绕有金属管,金属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内磁芯的外壁并分别与设在内磁芯空腔内的导流管道相连,在内磁芯上金属管的两侧分别设有磁轭,所述内磁芯的两端分别与中空设置的同轴轴颈固连,在同轴轴颈外套设有封头,封头通过连接轴承与同轴轴颈活动相连,导流管道穿过同轴轴颈设置,在两封头之间固装有辊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相同本实用新型体积的情况下,由金属管绕制线圈能通入频率更高的交变电流,能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经测评可提高约2‑3倍,最高加热温度提高55%左右,加热辊内线圈工作温度得到明显改善,设备可以长期稳定运行,寿命周期延长50%左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辊被广泛应用于板材、激光膜、纸张、无纺布、板材、纤维、橡胶、塑料等各行各业的平整压光,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加热的方式主要有电阻加热、导热油加热、电磁感应加热三种方式,前两种加热方式存在各自的缺点,如效率低、加热不均匀、环境污染、实用寿命较短、维护成本高等,电磁感应加热方式逐渐被国内部分企业所采纳。电磁感应加热原理是利用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主要过程包括:感应线圈缠绕在被加热的金属工件周围,当线圈通入某一频率的交变电流时,就会产生相同变化频率的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金属工件内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对应关系为:e=-dψ/dt。感应电动势在金属工件内产生感应电流(涡流),由于工件自身电阻的存在,电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对工件的加热,电磁感应加热辊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目前市场上电磁加热辊线圈多采用多层实心铜线绕制,线圈层与层之间、每匝导体之间通过绝缘漆绝缘,多匝铜线绕制线圈具有较大的自感,以通入高频交变电流时线圈以获得较大的磁场储能,但匝数增多使铜线的直径变小,铜线在高频交变电流作用下集肤效应明显,导体有效电流截面积减少,铜线由于自身电阻的存在,发热严重,因此电磁加热辊功率受限。另外,市场上电磁加热辊散热方案一般为辊中心轴两端通水降温,但当辊壁温度较高时(超过260°),加热辊内部散热并不理想,尤其是处在接近辊壁内侧的线圈层,这也限制着电磁加热辊的输出功率大小。现在也有一些采用金属管进行缠绕,并采用如专利CN204803264U形式的外附冷却层或者如专利CN204305384U管内通入冷却液的方式,以期提高加热效率,但是由于结构上的缺陷,上述结构都无法很好的应用在电热辊中。现有技术对此并无解决之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结构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包括中空设置的内磁芯,在内磁芯的外部缠绕有金属管,金属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内磁芯的外壁并分别与设在内磁芯空腔内的导流管道相连,在内磁芯上金属管的两侧分别设有磁轭,所述内磁芯的两端分别与中空设置的同轴轴颈固连,在同轴轴颈外套设有封头,封头通过连接轴承与同轴轴颈活动相连,导流管道穿过同轴轴颈设置,在两封头之间固装有辊壁。
优选的,所述金属管通过连接机构件与导流管道相连,所述连接机构件包括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设有外螺纹并通过设在内磁芯上的螺纹孔与内磁芯螺纹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并与端部设有外螺纹的金属管配合相连。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为直管或者弯管。
优选的,所述内磁芯与同轴轴颈法兰相连。
优选的,所述磁轭与法兰抵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金属管为铜管。
优选的,所述铜管为圆管或方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节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节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03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辐射高能效的烹饪器具
- 下一篇:一种新型链板的感应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