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流化除雾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301771.8 | 申请日: | 2018-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77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旺生;张成刚;涂阳哲;秦林波;韩军;幸福堂;赵波;梅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45/02 | 分类号: | B01D45/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除雾介质 变径管道 雾器 流化状态 除雾腔 除雾 系统参数选择 本实用新型 表面吸附 除雾效率 上升气流 运行维护 偏移 除雾器 孔隙率 去除液 易清洗 多层 流化 排出 液滴 折流 风速 拦截 堵塞 携带 凝聚 投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流化除雾器装置。流化除雾器采用上大下小的变径管道,变径管道内设置多层除雾腔;气流由变径管道底部进入,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除雾腔内除雾介质呈流化状态,与此同时上升的气流遇到流化状态的除雾介质,在惯性和折流的作用下,气流方向发生偏移,气流中携带的液滴和固体颗粒不断被球状除雾介质表面吸附、凝聚、拦截,经过除雾介质去除液滴之后的气流由除雾器顶部排出。除雾介质可根据不同风速和系统参数选择不同的比重和孔隙率,这种球状的设计具有不易堵塞、易清洗、工况适应性强、流化效果好的特点,加之除雾介质的特性能够有效提高除雾效率,且投资少、运行维护成本低,能够满足各类除雾场合的除雾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流化除雾器装置。
背景技术
除雾器被广泛化工、环境保护领域中,除雾器是很多工业生产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其他生产系统能否连续可靠运行。目前除雾器主要型式有折流板除雾器、旋流板分离器、旋风式除雾器、丝网除雾器、静电除雾器、纤维除雾器等。
折流板除雾器虽然运行阻力较低,但其除雾效果很难满足要求;旋流板分离器或旋风式除雾器除雾效率较高,处理量大,但运行阻力大;丝网除雾器及纤维除雾器虽然除雾效率高,但易堵塞,使用寿命短;静电除雾器虽然除雾效果好,但其投资及运行成本高。
这就要求除雾器的设计不仅要具备高除雾效率,还应具备低阻力、良好的耐腐蚀特性、方便清洗和维修、防堵塞、低能耗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流化除雾器,具备除雾效率高、压力损失小、耐酸耐腐蚀、防堵塞、低能耗、低成本易维护、适应性强等优良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效流化除雾器,待处理气体从竖直安装的流化除雾器一端引入,从另一端排出,所述流化除雾器包括变径管道、设置在变径管道内底部的筛板、筛板及变径管道之间围合而成的除雾腔和置于除雾腔内的除雾介质,所述变径管道入口面积小于出口面积,变径管道入口朝下用于引入待处理气体,变径管道出口向上用于排出净化气体,待处理气体中含雾化液体和/或固体颗粒。
优选地,所述变径管道上端出口面积为下端入口面积的1.1~8倍,变径管道横截面从下向上逐渐连续扩大。
优选地,所述除雾介质为球状多孔介质。
优选地,所述除雾介质包括实心小球、空心小球和多孔小球,所述除雾介质为不同比重、不同孔隙率、不同材质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除雾介质直径为10mm~100mm。
由上,所述的流化除雾器的低阻高效除雾器,至少一个所述流化除雾器安装在密闭空间内的花板的孔内,流化除雾器与花板一起将密闭空间分隔为净气室和雾气室,在净气室内位于各流化除雾器出口上方连接有延伸筒,延伸筒上方设有与液体管接通的清洗喷头,用于清洗除雾介质;在雾气室内位于各流化除雾器入口下方设有与压缩气体管接通的气体喷嘴,用于预流化除雾介质。
优选地,多个所述的低阻流化除雾器装置串联组合在密闭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携带雾化液体和或固体颗粒的气流由筛板进入流化除雾器,在气流的作用下,变径管道内堆积的球状多孔介质向上方运动,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变径管道采用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特殊设计,上方断面面积不断增加,上方气流速度变小,使得气流速度小于除雾介质的流化速度,从而除雾介质向变径管道边缘及下方运动,形成流化形态的除雾介质,而变径管道边壁的倾斜角使得边缘的球状多孔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变径管道边壁向下运动填补被气流吹起的多孔介质,继而循环往复,形成稳定的流化形态,流化状态的除雾介质相较于折流板除雾器压力损失小,相较于静电捕集除雾能耗低,安全性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017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