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缓冲减震装置以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79824.0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93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任小辉;苏运宇;黄春;刘合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2 | 分类号: | F24F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徐彦圣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减震装置 进气空腔 进气口 连通 出气空腔 缓流 壳体 本实用新型 出气口 透气孔 空调器 筛板 体内 空调技术领域 间隔设置 脉动气流 内部空腔 筛板安装 流筛板 压缩机 缓冲 减小 分隔 噪音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减震装置以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缓冲减震装置包括壳体和缓流筛板。缓流筛板安装于壳体内,以将壳体的内部空腔分隔形成进气空腔和出气空腔,缓流筛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气孔,进气空腔通过多个透气孔与出气空腔连通,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空腔连通,出气口与出气空腔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冲减震装置由于采用了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空腔以及安装于壳体内的缓流筛板,所以能够对压缩机产生的脉动气流进行缓冲吸收,降低管路的振动,减小气流的噪音,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缓冲减震装置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由于压缩机压缩过程不连续,冷媒压力波动,其波动周期极短,幅值较大,会对管路、阀件的壁面产生脉冲击,释放部分能量,激发振动,同时产生噪音问题。现有空调设计多通过弯管或多重环绕型管路设计来减小振动,但是这种设计不能根本解决波动问题,并且增加结构设计难度和系统压力损失,增加成本,影响设计和运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缓冲减震装置,能够对压缩机产生的压力脉冲进行缓冲吸收,降低管路的振动,减小气流的噪音,实用性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缓冲减震装置,包括壳体和缓流筛板,缓流筛板安装于壳体内,以将壳体的内部空腔分隔形成进气空腔和出气空腔,缓流筛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气孔,进气空腔通过多个透气孔与出气空腔连通,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空腔连通,出气口与出气空腔连通。
进一步地,壳体的横截面呈长圆形。
进一步地,壳体的长径比的范围在2至3之间。
进一步地,缓冲减震装置还包括弹性件,缓流筛板与壳体滑动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缓流筛板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端部、圆筒部和第二端部,圆筒部的一端与第一端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端部连接,缓流筛板滑动连接于圆筒部内,进气口设置于圆筒部或者第一端部上,出气口设置于圆筒部或者第二端部上。
进一步地,进气口设置于圆筒部上,出气口设置于第二端部上,进气口的轴向与出气口的轴向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范围在45度至90度之间。
进一步地,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二端部抵接,另一端与缓流筛板抵接,弹性件的轴向与出气口的轴向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均与缓流筛板所在平面垂直。
进一步地,透气孔呈喇叭形,透气孔相对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端靠近进气空腔设置,出气端靠近出气空腔设置,进气端的直径小于出气端的直径。
进一步地,缓冲减震装置还包括进气管道,进气管道包括连接部和扩口部,扩口部呈喇叭状,扩口部相对设置有小端和大端,小端与连接部连接,大端与进气口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冲减震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冲减震装置,压缩机产生的脉动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进气空腔,脉动气流在空间膨胀的作用下得到减速和缓冲,随后脉动气流通过多个透气孔进入出气空腔,在此过程中,缓流筛板对脉动气流进行缓冲减速,最后脉动气流通过出气口流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冲减震装置由于采用了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空腔以及安装于壳体内的缓流筛板,所以能够对压缩机产生的脉动气流进行缓冲吸收,降低管路的振动,减小气流的噪音,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能够对压缩机产生的压力脉冲进行缓冲吸收,降低管路的振动,减小气流的噪音,实用性强,性价比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798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