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施工废水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43882.8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82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杰;王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筒 废水净化装置 过滤器 隧道施工 外筒 本实用新型 好氧反应区 厌氧反应区 出水口 过滤 废水 固体悬浮物 化学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 污染和破坏 好氧处理 河流湖泊 碱性物质 厌氧处理 有效减少 顶盖 进水口 净化液 石油类 净水 排出 去除 紧凑 流出 水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净化装置。该废水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和内筒,所述外壳包括顶盖和外筒,所述外筒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外筒和内筒之间形成厌氧反应区,所述内筒内为好氧反应区;在所述内筒内设有过滤器,所述废水依次流经所述厌氧反应区、好氧反应区后进入所述过滤器,经所述过滤器过滤得到的净水从出水口流出。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紧凑,能有效减少占地面积,适用于隧道施工场地有限的条件下使用,且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过滤为一体,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以及碱性物质等,从出水口排出的净化液可以直接排入周边的河流湖泊等,降低对水质的污染和破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隧道施工废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出行的需求,目前,我国规划修建大量的铁路和公路工程,而在铁路和公路项目中,隧道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但是,隧道工程施工不可避免的会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这不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其中的施工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隧道工程施工废水如果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入地表,不仅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从而导致周边居民患得各种疾病,而且也会对周边的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目前,隧道工程施工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以及碱性物质等。
在这种情况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就要做好对施工废水的处理,使之达到相关标准后进行排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铁路和公路的隧道施工建设中,大部分施工单位是在隧道洞口地区设置废水处理池进行自然沉降或者絮凝沉淀,处理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同时需要较大规模的沉降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隧道施工废水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施工废水处理耗费时间长且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净化装置。该废水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和内筒,所述外壳包括顶盖和外筒,所述外筒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外筒和内筒之间形成厌氧反应区,所述内筒内为好氧反应区;在所述内筒内设有过滤器,所述废水依次流经所述厌氧反应区、好氧反应区后进入所述过滤器,经所述过滤器过滤得到的净水从出水口流出。
使用时,废水首先进入厌氧反应区,进行反硝化聚磷菌释磷;然后进入好氧反应区,使得有机碳被氧化,并进一步进行反硝化和聚磷菌聚磷;最后,经过滤器过滤达到排放标准。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紧凑,能有效减少占地面积,适用于隧道施工场地有限的条件下使用,且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过滤为一体,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以及碱性物质等,从出水口排出的净化液可以直接排入周边的河流湖泊等,降低对水质的污染和破坏。
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反应区顶部与所述厌氧反应区导通。由此,使部分好氧反应区的产生液回流至厌氧反应区,能够提升净化效果和维持稳定的净化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顶部高度低于所述顶盖的高度。由此,实现了使所述好氧反应区顶部与所述厌氧反应区导通,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外筒的上部,所述内筒下部设有使所述厌氧反应区和所述好氧反应区导通的通孔。由此,实现了废水从厌氧反应区进入好氧反应区,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外筒底部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曝气盘,所述内筒与所述曝气盘的尺寸相匹配。由此,曝气盘曝气可以不仅使得好氧反应区内的反应更加充分,而且促进了好氧反应区的产生液从好氧反应区的顶部回流至厌氧反应区。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过滤介质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过滤介质的孔径。由此,通过两级过滤来逐级对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截留,可以降低过滤压力,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438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