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数字信号识别的有轨电车地面供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43468.7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7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秦扬茗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扬茗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林永协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电路 发送电路 供电电路 接收电路 数字信号识别 电流信号 电平信号 输出 发送 本实用新型 供电 安全供电 触发电平 供电电流 数字信号 外界干扰 单片机 供电端 供电轨 传输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数字信号识别的有轨电车地面供电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发送电路以及接收电路,发送电路接收车载单片机所发送的触发电平信号,发送电路发送识别电流信号至识别轨,接收电路接收供电电流信号,接收电路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至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输出第二电平信号至第二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输出第三电流信号至供电轨。该供电电路通过有轨电车与供电端之间数字信号的传输,可以为有轨电车进行安全供电,并且同时具备供电稳定、供电效应迅速、安全性高,外界干扰性低等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轨电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数字信号识别的有轨电车地面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有轨电车具有零排放无污染、成本低、事故率低,建造方便等优点,客运能力是公交车的3至5倍,在堵车严重又难以修建地铁的城市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现有的有轨电车的供电方式一般为供电接触网、超级电容,电磁感应式供电以及磁吸式机械触发供电轨技术。
其中,供电接触网安装困难,极其影响城市美观,接触网的电容效应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超级电容供电续航短,且不运行的时候也会放电,一旦途中停车过久,则无法再次启动,电容充放电瞬间电流极大,给电网造成较大负荷,必须使用大型变压器,造成用电效率低下;电磁感应式供电电能浪费过大,维护成本高;磁吸式机械触发供电轨技术的机械结构不稳定,易受环境干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时具备供电稳定、供电效应迅速、安全性高,外界干扰性低的基于数字信号识别的有轨电车地面供电电路。
为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数字信号识别的有轨电车地面供电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发送电路以及接收电路,发送电路接收车载单片机所发送的触发电平信号,发送电路发送识别电流信号至识别轨,接收电路接收识别电流信号,接收电路输出第一电平信号至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输出第二电平信号至第二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输出供电电流信号至供电轨;发送电路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以及第一二极管,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均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接收电路包括第二光电耦合器以及稳压集成电路,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稳压集成电路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包括隔离电源芯片、第三光电耦合器以及第二MOS管,第三光电耦合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电连接,隔离电源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MOS管的源极电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有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光电耦合器为TLP250光耦合器。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四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
进一步的方案是,隔离电源芯片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第二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有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控制电路还包括熔断器,熔断器与第二MOS管的漏极电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和稳压电路,主控芯片与稳压电路电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稳压电路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稳压芯片,稳压芯片的第一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稳压芯片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四电容,稳压芯片的第三端连接有第五电容。
由上述方案可见,当有轨电车行驶进供电轨的有效供电范围内,通过车载单片机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至发送电路,这时第一光电耦合器导通,对外输出电流至识别轨,接收电路将接收到的电流转换成单片机串口能读取的电平信号,并通过第一控制电路输出高电平使得第三光电耦合器导通,此时,正极供电轨带电,发光二极管发光,表示有轨电车处于正常供电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扬茗,未经秦扬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434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