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30030.5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88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培阳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回收装置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固定板 相变材料 相变介质 形变 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 现有装置 热效率 矩形状 排污口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保温层、第一管道、固定板、第二管道、排污口、相变介质;箱体为矩形状;保温层设置在箱体的内部;第一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一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二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二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相变介质设置在箱体的内部,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该余热回收装置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温度不易流失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余热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余热回收器即是利用热管的高效传热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制造的换热装置,主要应用于工业节能领域,可广泛回收存在于气态、液态、固态介质中的废弃热源;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转变物理性质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这时相变材料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回收余热能够更好地提升余热的利用效率;但是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有以下几点不足:
1.结构复杂、余热回收效率低;
2.换热过程热损耗较多。
如上述中提出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一种新型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并通过该新型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达到解决上述提及的问题及不足,使之能更具有实用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结构复杂、余热回收效率低,换热过程热损耗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
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保温层、第一管道、固定板、第一注入口、第一流出口、第二管道、第二注入口、第二流出口、第三注入口、排污口、相变介质;所述箱体为矩形状;所述保温层设置在箱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一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注入口设置在第一管道的一端,且第一注入口与第一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流出口设置在第一管道的一端,且第一流出口与第一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二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注入口设置在第二管道的一端,且第二注入口与第二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流出口设置在第二管道的一端,且第二流出口与第二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三注入口设置在箱体的上部,且第三注入口与箱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排污口设置在箱体的下部,且排污口与箱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变介质设置在箱体的内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管道为热源介质输送管道,且第一管道为螺旋状。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管道为冷水输送管道,且第二管道呈“Z”字形状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管道与第一管道呈交织环绕状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三注入口及排污口为相变介质的注入口及排出口。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管道的弯道处通过法兰固定方式相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第一管道 3,增大了热源介质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换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培阳,未经黄培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300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