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臭氧净化模块及包含其的臭氧空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14446.8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24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贺泓;邓华;李要彬;冯启源;王建;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中科同德(厦门)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66 | 分类号: | B01D53/66;B01D53/88;B01D46/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36102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净化 臭氧空气净化器 催化剂 封装 蜂窝板 蜂窝孔 颗粒状 本实用新型 臭氧催化剂 空气净化器 尺寸可调 室内臭氧 污染问题 有效地 臭氧 可控 气阻 通风 净化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臭氧净化模块及包含其的臭氧空气净化器,臭氧净化模块包括封装网、蜂窝板和臭氧净化催化剂,所述臭氧净化催化剂为颗粒状,所述封装网将臭氧净化催化剂封装在蜂窝板的蜂窝孔中。臭氧空气净化器包含所述臭氧净化模块。所述臭氧净化模块的蜂窝孔中放置有颗粒状臭氧催化剂,气阻较小,有利于通风,净化臭氧效果明显,制作便捷,尺寸可调,成本可控,适用于各种空气净化器中,能够有效地处理室内臭氧污染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染物净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臭氧净化模块及包含其的臭氧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臭氧(O3)与氧气(O2)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双刃剑的作用。在大气同温层,臭氧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有好处的,它能够抵挡有害的紫外线;然而在近地表处,臭氧却是一个无形杀手,会对人体的皮肤以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还能够损害人体的免疫机能,致使淋巴细胞发生染色体病变,加速人体的衰老,导致畸形儿的出生率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连续工作8小时环境中臭氧的浓度不能超过0.1ppm。目前,室内家居、办公场所、大型娱乐场所等都存在臭氧污染问题,开发实用效果优良的臭氧清除设备具备较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处理臭氧的方法主要有:热处理法、活性炭吸附法、电磁波辐射分解法、药液吸收法和催化法,其中催化分解法是目前消除臭氧最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催化剂开发是一个十分活跃研究领域,但稳定的臭氧配比以及不同湿度的调制等要求系统设备具有优异的可控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CN 205536200U公开了一种智能去除臭氧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包括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壳体,在所述壳体内靠近进风口处依次设有为分解臭氧提供催化剂的催化滤网、为分解臭氧提供紫外线的紫外线灯和风机,所述出风口位于风机的上方;其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控制电源通断的电控装置。但是该空气净化器使用的滤网分解臭氧的能力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净化模块及包含其的臭氧空气净化器,所述臭氧净化模块的蜂窝结构中放置有颗粒状臭氧催化剂,气阻较小,有利于通风,净化臭氧效果明显,制作便捷,尺寸可调,成本可控,适用于各种空气净化器中,能够有效地处理室内臭氧污染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臭氧净化模块,所述臭氧净化模块包括封装网、蜂窝板和臭氧净化催化剂,所述臭氧净化催化剂为颗粒状,所述封装网将臭氧净化催化剂封装在蜂窝板的蜂窝孔中。
所述蜂窝板通过在板上开设若干通孔制成,所述通孔不连通或不完全连通。所述通孔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如圆形或四边形等。
颗粒状的臭氧净化催化剂封装在蜂窝板的蜂窝孔中,颗粒状臭氧净化催化剂之间的空隙使得所述臭氧净化模块的气阻较小,利于待处理气体的流动。所述蜂窝板的形状可为任意形状,如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所述蜂窝板的尺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封装网只需满足其的网孔直径小于臭氧净化催化剂的直径即可,以防止臭氧净化催化剂从蜂窝孔中漏出。所述封装网可以固定于蜂窝板上,以使得封装网、蜂窝板和臭氧净化催化剂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臭氧净化模块的制作便捷,大小及形状可控。
所述臭氧净化催化剂包括球形载体和负载在球形载体上的活性组分层,所述活性组分层为多孔层。活性组分层为多孔层使得臭氧净化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更有利于处理更多的臭氧气体。所述臭氧净化催化剂可通过浸渍法制备得到,如将活性组分前驱物溶液浸渍到球形载体上,之后干燥再焙烧。所述活性组分层可为锰氧化物层。
所述球形载体的粒径为1-5mm,如1.1mm、1.2mm、1.3mm、1.4mm、 1.5mm、1.6mm、1.7mm、1.8mm、1.9mm、2.0mm、2.5mm、3.0mm、3.8mm、 4.2mm或4.8mm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中科同德(厦门)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中科同德(厦门)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144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