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213340.6 | 申请日: | 2018-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29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 发明(设计)人: | 董伟;赵俊萍;韦钻国;朱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L1/08 | 分类号: | F01L1/08;F02M26/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席勇;曹成果 |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次峰 主峰 排气凸轮 本实用新型 过渡段 排气门 气缸 排气门关闭 氮氧化物 二次开启 新鲜空气 混合气 进气门 内混合 排气管 基圆 废气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其包括:基圆、主峰以及次峰。主峰用以保证排气门的正常开启;以及次峰用以使排气门再次开启;其中,主峰与次峰之间具有过渡段,且过渡段用以保证主峰与次峰之间平稳过渡。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可以在进气门打开后通过排气门关闭后的二次开启,实现排气管中的废气重新流入气缸与新鲜空气混合,降低气缸内混合气的氧浓度和增加混合气的比热容,最终减少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对发动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使发动机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满足欧六及以上排放水平,几乎所有发动机均采用了EGR(废气再循环)技术,即把缸内燃烧产生的部分废气重新引入至缸内参与燃烧,使缸内燃烧温度和氧浓度降低,从而抑制了氮氧化物的生成,有效的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EGR可分为外部EGR和内部EGR,外部EGR是利用专门的管路和阀把废气引入进气管道,一般引入气缸之前还需经过冷却器冷却;而内部EGR是通过改变发动机的配气正时,在发动机进气行程中重新开启排气阀使废气重新流入气缸。
目前,发动机使用比较多的是外部EGR系统,但由于外部EGR需要使用专门的管路和阀门来引入废气,其结构相对非EGR系统发动机更加复杂,由于增加了一些结构,发动机成本也相应增加,EGR系统的可靠性也需要进行专门的验证,另外,对应增压发动机来说,由于进气压力较高,EGR的引入相对困难,必须匹配专用的增压器来提高涡前压力才能保证EGR有效的引入到缸内。
而内部EGR不需要额外的增加其他设备,其结构简单,应用方便,几乎不会额外增加成本,同时可以避免EGR废气对于管路的腐蚀,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可以降低气缸内混合气的氧浓度和增加混合气的比热容,最终减少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其包括:基圆、主峰以及次峰。主峰用以保证排气门的正常开启;以及次峰用以使排气门再次开启;其中,主峰与次峰之间具有过渡段,且过渡段用以保证主峰与次峰之间平稳过渡。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渡段与基圆之间具有距离,且距离为0.5毫米至1毫米。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主峰的中心线与次峰的中心线的夹角为80°至100°。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主峰的升程为5毫米至15毫米。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次峰的升程为1毫米至3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可以在进气门打开后通过排气门关闭后的二次开启,实现排气管中的废气重新流入气缸与新鲜空气混合,降低气缸内混合气的氧浓度和增加混合气的比热容,最终减少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以实现内部EGR的排气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基圆,2-主峰,3-过渡段,4-次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133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