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力计预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09094.7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3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曹永勇;蔡正银;关云飞;张宁;窦硕;黄英豪;张晨;侯贺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G01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川律师事务所 11643 | 代理人: | 张超;周亮 |
地址: | 21001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力计 子套筒 预埋装置 本实用新型 开口 传统套筒 母套筒 攻丝 套筒连接装置 安装程序 钢筋应力 时间成本 楔形锁块 楔形推块 传统的 按块 空腔 锁扣 楔形 匹配 组装 钢筋 容纳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力计预埋装置,应力计预埋装置包括子套筒和母套筒。子套筒的一端与传统套筒相同,以钢筋应力计的尺寸进行攻丝,另一端具有三开口,子套筒三开口端的组装的零件包括一个楔形按块、一个楔形推块和两个楔形锁块;母套筒的一端与传统套筒相同,以钢筋的尺寸进行攻丝,另一端的结构与子套筒相匹配,具有容纳子套筒的三开口端的空腔。本实用新型的应力计预埋装置通过锁扣代替传统的套筒连接装置,能够使得应力计的安装程序得到简化,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力计预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工建筑物的建造、运行逐步向大型化、综合化发展,许多地区新建的水工建筑物位置越来越偏僻,建造条件越来越恶劣,所遇到的不利因素也越来越多。为了研究水工建筑物结构的变形和稳定性,对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应力的实时监测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一般采用应力计进行直接测量。
目前应力计的安装大多采用套筒连接法:钢筋切割→套丝→对焊→组装,其一般流程为:首先在预制厂制作30cm长的钢筋连接杆,连接杆需要与安装位置的钢筋型号相同;将连接杆一端通过套丝机器进行套丝处理;将定位好的测点处钢筋切断,通过对焊机将连接头未套丝端与连接杆对焊;通过旋转套筒将应力计两端连接到钢筋上完成仪器安装。
传统的应力计安装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和缺点:一方面安装方法繁琐,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测量电缆线缠绕难解和仪器精度受损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结构变形和稳定性的监测工作。
分析其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点:
1.人力物力问题。传统安装步骤较多,需要使用的设备也较多,有切割机、套丝机、对焊机和套筒加工车床等,每种机器还需要多名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操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另外,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所使用的钢筋一般长达9米,少部分甚至长达12米。因此在安装时需要由两人抬起钢筋并慢慢旋转,第三个人在仪器安装处借助于管钳将仪器和钢筋通过套筒旋转连接,此时钢筋计需要和两段钢筋保持方向一致,所以对安装人员管钳操作技术和互相配合默契程度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2.电缆线缠绕问题。应力计的电缆线长度一般为数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在仪器安装过程中,随着钢筋的转动,由于力的传递作用常会带动钢筋计也随之转动,因此钢筋计上面引出的电缆线便会随着钢筋计的转动而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到钢筋上,造成了电缆线的凌乱甚至打结,装完仪器后需要慢慢解开电缆重新盘线;另一方面,在用管钳转动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过度用力将电缆线绷断,造成仪器的损坏。
3.仪器精度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绑扎的钢筋通常呈网状或笼状,传统的应力计安装方式通常不具备在场内进行安装的条件,一般是在场外安装好之后再运输到指定位置。连接后的钢筋长度将达到30m,在抬动和运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钢筋计经历受力-卸载-受力的循环,因此会对仪器的精度造成不可预计的影响。
中国专利CN201220470987.X公开了一种应力计,包括应力计、两根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应力计的两端,两个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钢筋的第二端,所述套筒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待测钢筋的连接端。上述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力计通过采用直螺纹套筒的连接方式将应力计的连接钢筋与待测钢筋连接,使二者同轴心相连,连接质量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要求。保证应力计安装的施工质量,提高了应力计的工作性能。但是该实用新型只是使得安装连接的钢筋的轴心相连,并不能使得安装程序简化、节省人力物力和解决电缆线缠绕打结的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便捷的钢应力计预埋装置,并采用配套的安装方法十分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开创性地研发出了一种钢应力计预埋装置,具体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090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