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板浇筑土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86770.3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29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赵晨阳;范端文;孟庆龙;史军军;刘明华;吴传锋;何富思;常国栋;张倩;于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模 土建风道 边墙 肥槽 轨顶 灰土层 浇筑 铺设 本实用新型 不均匀沉降 细石混凝土 最大程度地 外皮 对拉螺栓 复合板覆 复合模板 钢管支撑 轨顶风道 结构施工 结构稳固 模板使用 施工进度 木模板 对拉 风道 夯实 基底 基土 减小 木模 细砂 整平 支模 混凝土 开挖 施工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板浇筑土模,包括边墙、混凝土地模一和轨顶土建风道,在所述的边墙下方填细砂,边墙内侧的基土夯实整平后,其上铺设10cm厚三七灰土层及5cm厚C20细石混凝土一,并由1.5mm复合板覆面,与此同时,开挖轨顶风道肥槽,宽度为轨顶土建风道结构外皮外放50cm;肥槽内的模板使用木模及对拉螺栓构成肥槽支模对拉,风道基底由铺设10cm厚三七灰土层及C20混凝土地模二组成,轨顶土建风道内由钢管支撑,上覆复合模板,即木模板;结构稳固,施工进度快,有效保证地模的强度、刚度及施工精度,最大程度地减小地模的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有利于土模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中板浇筑土模。
背景技术
土模的施工方法主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基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状况选择。要求基土土质均匀,强度均匀,不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含水量较小,夯实过程中不发生液化现象。本车站基土经加固处理后满足土模施工要求,浅层的滞水和潜水对粉质粘土的稳定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施工中采用井点降水等有效措施予以疏排。
综合考虑各种施工因素,为加快工程进度,土模的施工结构应在实际施工时,将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予以局部调整,要保证地模的强度、刚度及施工精度,最大程度地减小地模的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因此,需要一种中板浇筑土模满足地铁施工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板浇筑土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板浇筑土模,包括边墙、混凝土地模一和轨顶土建风道,在所述的边墙下方填细砂,边墙内侧的基土夯实整平后,其上铺设10cm厚三七灰土层及5cm厚C20细石混凝土一,并由1.5mm复合板覆面,与此同时,开挖轨顶风道肥槽,宽度为轨顶土建风道结构外皮外放50cm;肥槽内的模板使用木模及对拉螺栓构成肥槽支模对拉,风道基底由铺设 10cm厚三七灰土层及C20混凝土地模二组成,轨顶土建风道内由钢管支撑,上覆复合模板,即木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中板浇筑土模顶面标高提高2mm~5mm,并沿车站横断面二跨跨中及车站纵向两柱间预留2cm上拱度;每一土模施工单元中,设置土模标高控制点,控制点位于车站横断面中板二跨的各跨中位置,这三排控制点沿车站纵向布设,单排点间距为2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各施工单元的土模结构均向施工范围外延伸1.0m,并将其边缘做坡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边墙二次衬砌竖向钢筋的预埋,侧墙分段长度15米,留置位置为边墙二次衬砌竖向钢筋位置,留置方式为预留钢筋穿越上下两块钢筋定位木板并置于边墙槽口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边墙二次衬砌竖向钢筋的预埋,上层板位于边墙水平施工缝位置,并在板顶面沿纵向钉设两根木条,下层木板位于边墙槽口底。二层木板间填细砂,以埋置钢筋;取上下两块木板的垂直间距为4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种中板浇筑土模,结构稳固,施工进度快,有效保证地模的强度、刚度及施工精度,最大程度地减小地模的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有利于土模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边墙、2-细砂、3-混凝土地模一、4-肥槽支模对拉、5-混凝土地模二、6-轨顶土建风道、7-木模板、8-钢管、9-中柱。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867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坑支撑立柱与地下室底板连接节点构造
- 下一篇:沉管隧道最终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