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8855.7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93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贺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景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00 | 分类号: | F21S4/00;F21V15/04;F21V29/74;F21V29/83;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眩光格栅 连接杆 灯条 壳体 线形灯 眩光 本实用新型 体内 弹簧座 开口处 下端 对称分布 活动套接 使用寿命 温度过高 左右两侧 杆壁 下沿 拆卸 开口 穿过 外部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灯条基座,灯条基座的下端设有灯条,壳体的下端设有开口,且开口处内沿设有防眩光格栅,防眩光格栅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有连接杆,壳体的开口处下沿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凹槽,连接杆远离防眩光格栅的一端穿过第一凹槽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且连接杆远离防眩光格栅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一弹簧座,连接杆的杆壁活动套接有第二弹簧座。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便于人们拆卸和安装防眩光格栅,能够有效避免的LED线形灯产生眩光,影响人们的使用效果,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壳体内的温度,避免壳体内的温度过高影响灯条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线形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
背景技术
LED是英文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的缩写,它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芯片,用银胶或白胶固化到支架上,然后用银线或金线连接芯片和电路板,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最后安装外壳,所以 LED 灯的抗震性能好。运用领域涉及到手机、台灯、家电等日常家电和机械生产方面。
但是现有的LED线形灯,在灯条发光后会产生眩光,而且散热效果差,影响人们的使用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LED线形灯,在灯条发光后会产生眩光,而且散热效果差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灯条基座,所述灯条基座的下端设有灯条,所述壳体的下端设有开口,且开口处内沿设有防眩光格栅,所述防眩光格栅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壳体的开口处下沿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凹槽,所述连接杆远离防眩光格栅的一端穿过第一凹槽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且所述连接杆远离防眩光格栅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一弹簧座,所述连接杆的杆壁活动套接有第二弹簧座,所述第二弹簧座位于壳体与第一弹簧座之间,所述第一弹簧座和第二弹簧座相对的一侧固定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与连接杆活动套接,所述第二弹簧座的右侧壁边缘固定设有限位杆,且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开设有与限位杆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壳体的右侧壁上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左侧壁固定设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贯穿第二凹槽并延伸至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端内壁固定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设有U形座,且所述散热片位于U形座内。
优选的,所述散热片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灯条基座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开口处下沿固定设有灯罩。
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固定设有尼龙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通过设置在壳体开口处的防眩光格栅,能够有效避免的LED线形灯产生眩光,影响人们的使用效果,通过设置在第一弹簧座和第二弹簧座之间的弹簧,移动第二弹簧座将连接杆移动到第一凹槽内,同时将限位杆与限位槽卡接,进而能够将防眩光格栅固定在灯条的下方,便于人们拆卸和安装防眩光格栅,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便捷。
2、该一体式防眩光LED线形灯,通过设置在固定座侧壁上的散热片以及设置在散热片上的散热孔,能够增加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够有效的降低壳体内的温度,避免壳体内的温度过高影响灯条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景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景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88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