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蛇管蓄热换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175497.4 | 申请日: | 2018-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0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 发明(设计)人: | 龙新峰;李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梁睦宇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均流管 壳体 蛇形 排管 输出管 输入管 本实用新型 蓄热换热器 内腔相通 一端连接 储热板 热流 蛇管 伸出 换热效果 金属耗量 壳体一端 冷热流体 面积和 输出口 输入口 承压 相贴 出口 侧面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蛇管蓄热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均流管、第二均流管、输出管、输入管和多张储热板,第一均流管和第二均流管分别安装于壳体的两端,第一均流管和第二均流管之间设有蛇形排管,此蛇形排管的一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一均流管,蛇形排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二均流管,储热板的侧面与蛇形排管相贴紧;第一均流管与输出管相连通,输出管的出口伸出壳体的上面;第二均流管与输入管的相连通,输入管的出口伸出壳体的下面;壳体一端的上面设有与壳体的内腔相通的热流输出口,壳体另一端的下面设有与壳体的内腔相通的热流输入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承压能力大,节省了金属耗量,且延长了冷热流体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了换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蛇管蓄热换热器。
背景技术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密切相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消耗了地球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常规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储能技术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开发较为广泛的储能技术主要集中在热能储存和电能储存方面。例如太阳能高温储能、工业废热和余热回收、空调节能等多个领域。储热技术按照材料储热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三大类,分别为显热储热、化学储热和潜热储热。其中,相变储能技术作为热能储存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可有效克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和工业余热废热等因间歇性、能级跨度大、分散性导致的空间与时间上不匹配的问题。相变材料储热密度相对较高,储放热过程中储热材料温度保持不变,利用相变材料进行太阳能集热储热,可大大减少储热设备体积,系统结构更紧凑、布置灵活、运行费用降低。
目前提高换热器相变换热效率主要通过增加换热面积、添加导热材料以及相变储能材料组合等方式,一些新型相变储能换热设备相继出现,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专利CN103900404A公布了一种供热稳定的板式相变蓄热换热器,在换热管或者换热板的一侧填充相变材料,另一侧作为换热流体的通道,使得储热流体和取热流体交替流过相同的管路或异形流道。中国专利CN102829661A公开了一种分级相变蓄热装置,该装置的蓄热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套管式,中间通过翅片支撑,翅片分割的空间内填充相变蓄热材料。目前,已有的相变储能装置存在着取热侧承压能力低,换热面积小,结构复杂以及介质和工艺适应性不强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蛇管蓄热换热器。此蛇管蓄热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承压能力强,且换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蛇管蓄热换热器,包括壳体、多条两端封闭的第一均流管、与第一均流管数量相同的且两端封闭的第二均流管、输出管、输入管和多张储热板,第一均流管和第二均流管分别安装于壳体的两端,且多条第一均流管自上而下均匀分布,多条第二均流管自上而下均匀分布,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均流管和第二均流管之间设有蛇形排管,此蛇形排管的一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一均流管,蛇形排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二均流管,所述储热板的侧面与蛇形排管相贴紧;多条第一均流管均与输出管相连通,且所述输出管的出口伸出壳体的上面;多条第二均流管均与输入管相连通,且所述输入管的出口伸出壳体的下面;所述壳体一端的上面设有与壳体的内腔相通的热流输出口,所述壳体另一端的下面设有与壳体的内腔相通的热流输入口。
优选的,所述储热板与蛇形排管相贴紧的侧面设有凹槽,所述蛇形排管嵌入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梯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均流管通过第一直角挡板安装于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均流管通过第二直角挡板安装于壳体的另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54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锌线合股生产线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抽提进料换热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