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电路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3016.6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27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罗洪旭;于强;韩敏;王富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8;H01M10/6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文红 |
地址: | 102488 北京市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回路 电池 本实用新型 加热继电器 限流电路 防粘连 分流器 粘连 加热 检测 电路 加热接触器 冲击电流 放电加热 加热过程 浪涌电流 行车过程 短路 开断 充电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电路和系统,包括设置在电池加热回路中并且依次相连接的加热继电器、限流电路、分流器以及加热接触器;限流电路用于限制加热回路的电流,从而防止加热回路由于频繁开断或短路而产生冲击电流或浪涌电流;分流器用于检测加热回路中的电流。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止电池的加热继电器在电池加热过程中发生粘连,从而支持充电加热和放电加热,即在行车过程中也可以加热,且降低了粘连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电路和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特性差强人意,如图3所示,电压和容量衰减快。一般在我国靠北的地方(冬天室外温度可达零下二三十度),给电池充电前需要启动加热功能使电池达到合适的温度再开始充电。例如,利用电池系统的高压通过加热继电器控制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但是在加热过程中,频繁开断或加热回路短路会产生瞬间的浪涌电流和冲击电流,从而容易造成电池的加热继电器粘连。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电路和系统,以解决电池在加热过程中,容易造成电池加热继电器粘连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电路,包括设置在电池加热回路中并且依次相连接的加热继电器、限流电路、分流器以及加热接触器;其中,所述加热继电器设置于电池的正极,所述加热接触器设置于所述电池的负极;
所述限流电路用于限制所述加热回路的电流;所述分流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回路中的电流。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限流电路包括灭弧电感线圈以及反向并联于所述灭弧电感线圈两端的二极管。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加热回路中的熔断器,所述熔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加热继电器的负极,另一端连接所述限流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加热回路中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分别与所述限流电路和所述分流器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膜采用PTC材质的PI 加热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分流器的负极连接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分流器的正极连接所述加热接触器的负极。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分流器采用FL2-400A直流分流器。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接触器采用HFE18V-40/750-24-HL5。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加热回路防粘连检测保护电路,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30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