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的惯性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0386.4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91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剑;陈保领;顾拥军;李森;马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速达(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10 | 分类号: | E05B85/10;E05B85/00;E05B77/04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张宇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惯性锁 摆臂 开锁 重合 扭簧 转轴 外门把手 旋转轨迹 隐藏式 汽车 本实用新型 侧面撞击 基座表面 末端边缘 末端连接 外侧设置 一侧边缘 转动设置 转轴连接 挡板 后车门 解锁 拉锁 把手 支撑 | ||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的惯性锁结构,包括基座,基座外侧设置把手,基座内侧转动设置有开锁摆臂,开锁摆臂末端连接拉锁,基座内侧上开锁摆臂的一侧设置惯性锁结构;惯性锁结构包括惯性锁、第一转轴和扭簧;惯性锁通过第一转轴连接至基座,惯性锁能够围绕第一转轴在基座表面旋转一定角度,惯性锁末端的旋转轨迹与开锁摆臂末端的旋转轨迹部分重合,且在基座上设置有限制惯性锁只能旋转至轨迹重合部分的挡板;开锁摆臂与惯性锁旋转至重合部分时摆臂末端与惯性锁末端边缘接触且;扭簧套装在第一转轴上,该扭簧的两端分别支撑在惯性锁一侧边缘和基座内侧上。本实用新型惯性锁结构能够防止汽车受到侧面撞击后车门解锁,提高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用于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的惯性锁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门把手用于将车门和车体锁住固定,车辆门把手包括固定在车门上的底座、设于该底座的外侧并位于车门外的门把手体、设于该底座内侧的平衡块,该门把手体的一端设有穿设在所述底座上的把手钩座,该把手钩座的末端凸设有位于所述底座的内侧的钩体,所述平衡块通过平衡回位钮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正常情况下,在平衡块与平衡回位钮簧的相互配合的作用下,门把手体有贴合车门的运动趋势,这样就起到了将门把手体和车门固定的作用从而使得车门不会被打开。当车辆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或车门受到侧向撞击时,平衡回位钮簧和平衡块则无法保证门把手体贴合车门,外把手由于其重力惯性向外开启,通过拉索拉动门锁开启机构开启车门,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乘员有被甩出车内的风险,并造成伤害。为了避免车辆在侧面碰撞中因惯性作用引起车门开启导致乘员伤害,国标对车门的耐惯性力进行了强制规定,要求车门需经受30g加速度而不开启。法规对车门在侧面碰撞中的状态也进行了规定,要求车门在侧面碰撞中不得开启。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目前汽车在侧面碰撞时可能产生的车门开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在汽车侧面碰撞时车门开启的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的惯性锁结构,包括基座,基座外侧设置把手,基座内侧转动设置有开锁摆臂,开锁摆臂末端连接拉锁,基座内侧上开锁摆臂的一侧设置惯性锁结构。
所述惯性锁结构包括惯性锁、第一转轴和扭簧;其中,惯性锁为平行于基座表面的块状体,惯性锁通过第一转轴连接至基座,惯性锁能够围绕第一转轴在基座表面旋转一定角度,惯性锁末端的旋转轨迹与开锁摆臂末端的旋转轨迹部分重合,开锁摆臂与惯性锁旋转至重合部分时摆臂末端与惯性锁末端边缘接触且部分重合,且在基座上设置有限制惯性锁只能旋转至轨迹重合部分的挡板;扭簧套装在第一转轴上,该扭簧的两端分别支撑在惯性锁一侧边缘和基座内侧上;在静置或较小作用力下扭簧维持惯性锁静置不动;在较大作用力下,惯性锁旋转速度大于开锁摆臂的旋转速度。
优选的是,所述把手与开锁摆臂之间通过连杆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开锁摆臂与连接杆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连接,第二转轴带动开锁摆臂旋转摆动。
优选的是,所述开锁摆臂与基座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优选的是,所述惯性锁为硬质的长条形块状物,其靠近开锁摆臂的一端设置为宽度逐渐缩小的尖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转轴与惯性锁的中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开锁摆臂设置为扇形,沿着扇形的圆弧边缘开设有凹槽。
优选的是,所述拉手与基座之间铰接连接,且在拉手与基座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速达(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伟速达(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03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侧门自动吸合锁机构
- 下一篇:车门内拉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