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67350.0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52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江;沈登原;孙加法;郭贞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媒 输入通道 输出通道 冷却腔 冷媒进口 单流道 冷媒出口 插入管 冷却器 电池 隔板 层叠设置 隔板设置 冷媒流程 冷却回路 冷却效果 底端 分隔 内壁 连通 贯通 | ||
一种电池冷却器,包括冷却腔、插入管和至少两个隔板;冷却腔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冷却腔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冷媒输出通道;冷媒输入通道、冷媒输出通道均从冷却腔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顶端与冷媒进口相连,冷媒输出通道顶部与冷媒出口相连;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每条单流道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插入管设置在冷媒输入通道内,其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内壁间形成间隙,其顶端与冷媒进口相连,底端与冷却腔底部之间形成间隙;隔板设置在冷却腔内,将层叠的单流道和冷媒输出通道分隔形成S形冷却回路。该方案能增加冷媒流程长度,提高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新能源电动车电池散热系统与电机散热系统或空调系统中的水冷却器,尤其是一种电池冷却器。
背景技术
电池冷却器主要应用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冷(R134a/R1234yf/co2)液汽状态变化,直接给冷却液降温,达到制冷的目的。目前电池冷却器的结构比较单一,其内部流道结构也比较单一。
由于现有电池冷却器在现有的体积与重量下热功率(性能)较低;现在新能源车主要是往轻量化方向发展,车上所使用的零部件在安全性能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现有的电池冷却器结构都是单流程,冷媒流程较短,导致冷媒在冷却器内停留时间短,不能把足够的制冷量传给冷却剂侧;单流程结构也会容易内部出现局部冰堵或者不制冷现象,不能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器,能够改变电池冷却器内部流道结构,提高其冷却效果,减轻冷却器的整体重量。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池冷却器,包括冷却腔1、插入管9和至少两个隔板;其中,冷却腔1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3和冷媒出口2;冷却腔1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均从冷却腔1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5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冷媒输出通道4顶部与冷媒出口2相连;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8,每条单流道8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插入管9设置在冷媒输入通道5内,插入管9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5内壁间形成间隙;插入管9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底端与冷却腔1底部之间形成间隙;隔板设置在冷却腔1内,隔板将层叠的单流道8和冷媒输出通道4分隔形成S形冷却回路,S形冷却回路的起始端连接插入管9底端,末端连接冷媒出口2;S形冷却回路中流动有冷媒。
进一步的,所述单流道8为管状或槽状流道。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增加冷媒从冷媒进口到冷媒出口的流程长度,有效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包括:1、冷却腔,2、冷媒出口,3、冷媒进口,4、冷媒输出通道,5、冷媒输入通道,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单流道,9、插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673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锂离子电池组
- 下一篇:一种百叶窗式铅酸蓄电池保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