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震三分量干孔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67026.9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80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8 | 分类号: | G01V1/18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高云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第二构件 储水管 储水器 本实用新型 三分量 探头 干孔 设备技术领域 地震 采集信号 传统思路 第一空间 进排气管 水管通道 依次连接 专业测试 耦合 传感器 进水管 放水 充气 排气 注水 电线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探专业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三分量干孔探头,包括储水器和接收装置,储水器右连接接收装置,储水器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气囊、储水管,第一构件、气囊、第二构件从左向右依次连接且均位于储水管内,气囊的外部和储水管之间为第一空间,第二构件开有第一水管通道,接收装置包括第三构件、第四构件、耦合气囊、传感器、电线、进水管和进排气管,本实用新型突破了现场注水、放水的传统思路,开创了现场充气、排气的新思路,还提高了采集信号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探专业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三分量干孔探头。
背景技术
目前,工程地质勘察时,经常采用钻探方法对地下地层进行研究。采用开挖平硐方法也是常用的基础勘察手段,可现实问题是,火攻材料办理难度越来越大,相反,业主要求的勘察工期越来越短,这些矛盾越来越突出。利用高效的钻孔手段替代平硐手段是勘探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测,以后钻孔工作量越来越大,涉及孔内地震穿透测试的工作越来越多。可地震穿透测试时会碰到以下三个难题:
(1)干孔内传感器无法与岩体耦合
在钻孔内进行地震穿透测试时,探头与孔壁必须进行充分耦合,工程实际应用时,一般采用水耦合。目前,现场施工条件越来越复杂,钻孔比较破碎,测试的深度越来越大(在水电行业200多米深的孔越来越常见),方向有垂直朝上、垂直朝下、水平、斜向上和斜向下,这些孔难以保存水,尤其是朝上孔和水平孔。孔内没水,难以实现探头与孔壁的耦合,从而导致该方法测试工作无法进行。
(2)深孔内难以进行地震穿透测试
地震探头耐压的程度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向孔内注水的方式进行耦合。碰到较深的钻孔时,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孔内有水和没水。
①在孔内有水或可以注满水的条件下,当测到深部时,受水压的影响,
探头效果明显差,采集的原始记录品质差,经常导致无法获得测试数据的后果,有时甚至还会导致探头损坏;
②在现场没水时,难以实现探头与孔壁耦合,无法进行地震穿透测试。
(3)地震穿透测试时记录品质差
地震探头内置的传感器通常是由线圈和磁铁组成,接收信号靠传感器震动形成。现场由炸药、电火花等震源激发能量,震动经过传播介质到达传感器,导致传感器振动,从而引起传感器在磁场中振荡,产生电压,通过电线与仪器相连,通过记录到电压大小与时间来记录信号特征。
振动传播是有方向的,当环形线圈中轴线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时线圈产生的电压最大(即信号最强)。实际检测中,环形线圈中轴线方向与振动方向不一致,导致信号很弱(可能为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干孔内传感器无法与岩体耦合、深孔内难以进行地震穿透测试和地震穿透测试时记录品质差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震三分量干孔探头,包括储水器和接收装置,储水器右连接接收装置,储水器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气囊、储水管,第一构件、气囊、第二构件从左向右依次连接且均位于储水管内,气囊的外部和储水管之间为第一空间,第二构件开有第一水管通道;
接收装置包括第三构件、第四构件、耦合气囊、传感器、电线、进水管和进排气管,第三构件右连接第四构件且均位于耦合气囊内,第三构件外部和耦合气囊之间为第二空间,传感器连于第三构件内,电线穿过第四构件连接传感器,进排气管从右向左依次经第四构件、第三构件和第二构件连通气囊,第三构件的上部和下部依次开有第二水管通道和第三水管通道,进水管从右向左依次连通第三水管通道、第二空间、第二水管通道、第一水管通道和第一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670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