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系统的电机连接结构、转向系统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56848.7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90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谢立民;王朝久;闫世伟;苏艳茜;庞彬;云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丽娜;蒋爱花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系统 电机连接结构 蜗杆联轴器 弹性圈体 容纳腔 蜗杆 蜗轮蜗杆传动机构 电机联轴器 外周面 壳体 电机 本实用新型 相邻突出部 车辆工程 径向向内 径向向外 连接电机 连接蜗杆 弹性圈 第一端 内凹部 内周面 输出轴 突出部 内周 蜗轮 向内 轴向 背离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领域,提供一种转向系统的电机连接结构、转向系统和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且彼此相配合的蜗轮和蜗杆,蜗杆包括连接于电机的第一端和背离电机的第二端,电机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电机的输出轴的电机联轴器和用于连接蜗杆的第一端的蜗杆联轴器,电机联轴器在朝向蜗杆的一端形成有沿轴向向内凹的容纳腔,电机连接结构还包括套设在容纳腔中的弹性圈体,蜗杆联轴器套设于弹性圈体中,弹性圈体形成为沿周向包括间隔开的多个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和位于两个相邻突出部之间的径向向内凹的内凹部,容纳腔的内周面和蜗杆联轴器的外周面分别与弹性圈体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相适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系统的电机连接结构、一种转向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下部,起到助力转向作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管柱助力部分,其由电机和减速机构组成,电动机输出的扭矩通过电机连接结构传递到减速机构,经过减速增扭,作用在输出轴上,实现电动助力转向。助力单元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重要一部分,通常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单元、电机和蜗轮蜗杆机构等,工作时当传感器检测到扭矩变化时,能够将信号反馈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电机转动从而输出扭矩,电机扭矩通过蜗轮蜗杆啮合运动实现减速增扭,进而将扭矩传递给其他转向单元,实现助力。
对于其中的蜗轮蜗杆机构,存在的问题是,啮合相对位移大,工作过程中蜗轮蜗杆会产生磨损。目前常用的减速机构,蜗轮蜗杆之间的配合结构包括两种,一种为定中心距配合结构,一种可调中心距配合结构。其中,定中心距配合结构对对壳体、蜗轮和蜗杆等的加工要求、材质要求较高,在助力过程中,壳体、蜗轮和蜗杆零件因加工精度不够或长期啮合过程中磨损,会造成啮合间隙的出现,间隙会使转向系统产生振动或异响,将直接影响汽车的转向助力性能,产生异响。因此,作为改进,采用可调中心距配合结构,设置间隙补偿结构,即获得间隙自动补偿的蜗轮蜗杆结构,从而有效减小因蜗轮和蜗杆磨损产生的间隙,提高转向管柱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另外,蜗轮蜗杆啮合时,为了达到蜗杆与电机输出轴的柔性连接,多在蜗杆与电机输出轴之间增加联轴器等类似连接结构。目前常见的为采用多爪类联轴器连接,如图1所示。这种电机连接结构中,蜗杆的朝向电机的一端与蜗杆联轴器8相连,电机输出轴与电机联轴器7相连,蜗杆联轴器8朝向电机的一端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四个爪,电机联轴器7朝向蜗杆的一端形成有腔体,腔体中也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四个爪,这种电机连接结构中还包括一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联轴器10,该弹性联轴器10沿周向包括八个爪,安装时,将弹性联轴器10安装到所述腔体中,再将蜗杆联轴器8的朝向电机的一端也插入到所述腔体中,并且其中,蜗杆联轴器8的爪和电机联轴器7的爪彼此交替地分别位于弹性联轴器10的各个爪之间的空位中。这种电机连接结构能够起到蜗杆与电机的柔性连接,但零部件制作成本高且对零部件性能要求高,弹性联轴器10的爪受空间限制,各个爪沿弹性联轴器10周向的尺寸有限,由此当受到的扭矩较大时,弹性联轴器10容易出现磨损、损坏设置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转向系统的电机连接结构,所述转向系统的电机连接结构的空间柔性更大,能够适应更大的扭矩而不易损坏失效,并且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装配方便且易于制造,或者至少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系统的电机连接结构的替换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和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568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