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堵塞收尘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54043.9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4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冯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新环保科技邯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24 | 分类号: | F16L5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冀南新区马头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流器 收尘管道 旋流板 防堵塞 夹角为 沉积 内壁 粉尘 进气口 开口 本实用新型 固定连通 管道堵塞 两端开口 密度设置 逐渐减小 出气口 法兰 桶装 环绕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堵塞收尘管道,能够有效快速解决收尘管道内由于粉尘大量沉积而造成的管道堵塞问题。包括收尘管道和旋流器,旋流器为两端开口的桶装结构,其内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其内绕周向在旋流器的内壁上环绕设有多个旋流板,多个旋流板与旋流器的内壁呈0~45°夹角;在收尘管道的粉尘易沉积点处设有旋流器,旋流器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与两端的收尘管道固定连通;旋流器的开口较小一端为进气口,开口较大一端为出气口;根据流经旋流器内气体的密度设置相邻旋流板之间的夹角,密度小于1的气体,相邻旋流板之间的夹角为8~12°,密度大于1的气体,相邻旋流板之间的夹角为12~30°。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堵塞收尘管道,能够有效快速解决收尘管道内由于粉尘大量沉积而造成的管道堵塞问题。
背景技术
收尘管道内部经常会由于设备或管道流速等因素,经常造成管道内壁个别点粉尘的沉积现象,如图1所示,时间久了,会造成管道内粉尘堵塞。一旦形成管道内堵塞的现象,由于收尘管道通常设计较长,且主管支管的直径有限,操作人员无法直接进入管道进行管道清理工作。
中国专利CN203255741U公开了一种收尘管防堵塞装置,通过多个导管连接收尘管和压缩空气管道,使用空气压缩机对压缩空气管道进行送风,利用强气流对收尘管进行“气洗”,从而达到防止收尘管堵塞的效果。
上述专利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收尘管堵塞的问题,但是,该处理结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结构相对复杂,对于收尘管的稳定性和管道容积均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该问题在行业内长久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堵塞收尘管道,能够有效快速解决收尘管道内由于粉尘大量沉积而造成的管道堵塞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堵塞收尘管道,包括收尘管道和旋流器,所述旋流器为两端开口的桶装结构,其内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其内绕周向在所述旋流器的内壁上环绕设有多个旋流板,多个所述旋流板与所述旋流器的内壁呈0~45°夹角;
在所述收尘管道的粉尘易沉积点处设有所述旋流器,所述旋流器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与两端的所述收尘管道固定连通;所述旋流器的开口较小一端为进气口,开口较大一端为出气口;
根据流经所述旋流器内气体的密度设置所述旋流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密度小于1的气体中含有粉尘的密度,相邻所述旋流板之间的夹角为8~12°,密度大于1的气体中含有粉尘的密度,相邻所述旋流板之间的夹角为12~30°。
进一步地,所述旋流器内部的旋流板设有多层,多层所述旋流板的夹角朝向一致。
进一步地,还包括收尘管道的远程监控装置,所述收尘管道的内壁上设有流量检测传感器,所述收尘管道入口设有流量控制阀门,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流量控制阀门分别与所述远程监控装置电连接;
所述远程监控装置根据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流量信息控制所述流量控制阀门开启的大小、周期及频率。
进一步地,所述收尘管道内壁上设有用于检测粉尘的堆积面积、堆积高度和堆积密度的粉尘检测传感器,所述粉尘检测传感器与所述远程监控装置电连接,并将检测数据发送给所述远程监控装置,所述远程监控装置根据接收的检测信息向所述流量控制阀门发出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远程监控装置中设有数据处理模块以及数据存储模块,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中存储有管道内粉尘的堆积面积、堆积高度以及堆积密度的预设堵塞临界值;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粉尘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并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中存储的预设堵塞临界值比对,所述远程监控装置根据比对结果启动所述流量控制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新环保科技邯郸有限公司,未经启新环保科技邯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540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