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天然草球场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4559.5 | 申请日: | 2018-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40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欧建丰;叶卫兵;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体体育场馆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0 | 分类号: | A01G25/00;E01C3/06;E02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5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渡沟 泥土层 通水口 连通管 碎石层 水位 球场 灌溉 水泵 灌溉系统 草坪灌溉 球场区 天然草 水沟 技术方案要点 本实用新型 水泵作用 不均匀 草皮层 侧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涉及球场灌溉领域,解决了草坪灌溉不均匀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天然草球场灌溉系统,包括球场区、过渡沟和储水沟,球场区包括草皮层、泥土层和碎石层,过渡沟侧壁上设有通水口,过渡沟在通水口处设有连通管,连通管上设有水泵;正常情况下,过渡沟内的水位位于通水口下方,当需要对泥土层进行灌溉时,打开连通管上的水泵,在水泵作用下将储水沟内的水抽到过渡沟内,此时过渡沟内的水位上升,同时过渡沟内的水进入到碎石层内,碎石层内的水位上升并漫延至泥土层,对泥土层进行灌溉,灌溉完毕后,关闭水泵,过渡沟的水位下降至通水口高度,达到了对球场草坪灌溉均匀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球场灌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然草球场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使用的球场包括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人工草场的维护成本更低,但是天然草场相对于人工草场来说舒适度更高。天然草场在使用的过程中常需要对草坪进行灌溉,保证草坪的生长。在常见的天然草场中,常会在草场地面上安装隐藏式的喷头,利用喷头喷出的水对草坪进行灌溉,进入到草坪内的水通过泥土层再进入到碎石层,最后从碎石层排出。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喷头为间隔设置,在喷淋灌溉的过程中存在草坪灌溉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然草球场灌溉系统,具有使草坪灌溉过程中较为均匀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天然草球场灌溉系统,包括球场区、环绕于球场区外围并与球场区连通的过渡沟和与过渡沟连通的储水沟,所述球场区包括从上至下分布的草皮层、泥土层和碎石层,所述过渡沟侧壁上设有通水口,所述通水口高度低于泥土层,所述过渡沟在通水口处设有与储水沟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上设有水泵。
通过这样的设置,正常情况下,过渡沟内的水位位于通水口下方,当需要对泥土层进行灌溉时,打开连通管上的水泵,在水泵作用下将储水沟内的水抽到过渡沟内,此时过渡沟内的水位上升,同时过渡沟内的水进入到碎石层内,碎石层内的水位上升并漫延至泥土层,对泥土层进行灌溉,灌溉完毕后,关闭水泵,过渡沟的水位下降至通水口高度,达到了对球场草坪灌溉均匀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碎石层内铺设有若干与过渡沟连通的通水管,若干所述通水管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所述通水管上设有出水孔。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碎石层内铺设通水管能够使过渡沟内的水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碎石层内,使碎石层内的水位快速上升对泥土层进行灌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出水孔竖直朝下。
通过这样的设置,出水孔朝下设置能够防止碎石层内的碎石落入到出水孔处造成出水孔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连通管上设有加热装置。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寒冷天气时,可打开加热装置,并打开部分连通管上的水泵,此时在水泵作用下,储水沟内的水通过连通管进入到过渡沟内,在经过连通管时在加热装置作用下加热,再从通水口排出到储水沟内,使碎石层内水温升高,防止碎石层内出现冻土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渡沟包括两个对半分的分沟,两个所述分沟相互分隔,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其中一个分沟的连通管上。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经过加热的水进入到分沟内后首先进入到碎石层内,再从碎石层流出到另一分沟内,防止经过加热的水在进入到过渡沟内后短时间内流出到储水沟内,通过两份分沟的设置提高了加热效率,使碎石层内的水温能够较快提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渡沟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内滑动连接有浮块,所述过渡沟侧壁上设有由浮块触发的且控制水泵关闭的停止开关,所述停止开关的高度与泥土层高度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体体育场馆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体体育场馆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45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