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36701.1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64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牛泉云;金付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成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6;A61B1/0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锐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6 | 代理人: | 张骥 |
地址: | 314113 浙江省嘉兴市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钳道 先端部 通孔 本实用新型 电子内窥镜 成像系统 中心轴线 内固定 模组 内窥镜弯曲部 图像传感器 尺寸减小 光学镜头 倾斜排布 孔对齐 通过孔 最大化 最小化 道孔 底端 端钳 连通 避开 并列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包括先端盖和先端基座,先端盖的底端连接先端基座的顶端;所述先端盖并列开设有两个通孔,第一通孔内固定设置有外壳,第二通孔作为先端盖的钳道孔;外壳内固定设置有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所述先端基座开设有两个通道,第一通道作为成像系统模组的FPC的通过孔;第二通道由彼此连通的前端钳道孔和后端钳道孔组成,前端钳道孔的中心轴线与先端基座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前端钳道孔的前端与先端盖的钳道孔对齐。本实用新型使前端钳道孔倾斜排布,恰好避开成像系统模组的PCB和外壳的影响,既能保证钳道孔的最大化又能使后端尺寸减小,从而保证内窥镜弯曲部和先端部尺寸最小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内窥镜,具体涉及一种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医疗器械,可以直接插入人体进行观察和诊治疾病。作为首先进入人体的部件,位于其最前端的先端部直接影响着内窥镜的性能及病人的舒适感。
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包括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钳道管等结构。其中图像传感器一般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简称CCD)或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CMOS)。CCD或者CMOS越大,成像效果越清晰;而钳道管的内径越大,其通过能力越强,支持的器械越多,吸引流量越大。
但是对于先端部来说,其外径越小,则适用范围越广泛,病人的舒适度越好。因此在CCD或CMOS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要减小先端部的外径,只有缩小钳道管内径,但工作通道的减小又会影响通过能力。因此需要解决成像效果清晰,且钳道管内径尽可能大而先端部尺寸尽可能小的问题。
目前的一般做法如下:先将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封装在一个外壳中,完成调焦校像后再安装于先端部。这种做法,外壳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增加先端部的外径,并且生产效率极低。另外,照明光源通常采用玻璃导光束安装于先端部,这会引起两个问题:第一、图像处理器上需要另加光源系统,第二、导光束会占据插入管及弯曲部中的宝贵空间,不利于钳道管的最大化。而钳道管与图像传感器并行安装于先端部,不利于先端部的尺寸最小化。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内窥镜行业生产工艺繁琐,生产效率极低,现有的技术均不能满足一次性内窥镜的大批量生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它可以实现钳道内径最大化而先端部尺寸最小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先端盖7和先端基座8,先端盖7的底端连接先端基座8的顶端;所述先端盖7并列开设有两个通孔,第一通孔11内固定设置有外壳3,第二通孔作为先端盖的钳道孔9;外壳3内固定设置有光学镜头1和图像传感器2;图像传感器2位于光学镜头1的下方;光学镜头1和图像传感器2组成成像系统;外壳3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LED4;所述先端基座8开设有两个通道,第一通道14作为成像系统模组的FPC 6的通过孔;第二通道由彼此连通的前端钳道孔15和后端钳道孔18组成,前端钳道孔15的中心轴线与先端基座8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以实现前端钳道孔15的倾斜排布;后端钳道孔18的中心轴线平行于钳道孔9的中心轴线,用于安装钳道管19;前端钳道孔15的前端与先端盖7的钳道孔9对齐。
本实用新型电子内窥镜的先端部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将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所组成的成像系统预先封装在高尺寸精度的外壳中,封装后即可清晰地成像,不再需要再调焦校像,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将先端部分为先端盖和先端基座两个部分,能够将成像系统方便可靠地安装在先端部内,并且便于成像系统的大批量安装,从而满足大批量的生产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成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成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36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用钳道管
- 下一篇:一种一次性摄像吸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