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管翼梁及具有其的飞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10256.1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30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邓扬晨;孙聪;孙智孝;詹光;贺集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3/18 | 分类号: | B64C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11003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外管 刚性内管 双管 翼梁 内端 外端 本实用新型 刚性卡箍 骨架连接 机翼根部 内部中空 扭转变形 驱动扭矩 舵机 机身 外管 飞机 施加 传递 申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管翼梁及具有其的飞机。所述双管翼梁包括刚性内管、柔性外管、第一圆盘、第二圆盘;其中,所述第一圆盘具有第一外端以及第一内端,所述第二圆盘的一侧与机身或机翼根部的骨架连接;所述柔性外管内部中空;所述刚性内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刚性内管一端与旋转舵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圆盘的第一内端连接;所述柔性外管上设置有刚性卡箍,所述柔性外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圆盘的第一外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圆盘的另一侧连接。本申请的双管翼梁利用刚性内管来施加和传递所需的驱动扭矩,而采用柔性外管实现所需的柔性扭转变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翼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管翼梁及具有其的飞机。
背景技术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鸟类通过翅膀变形能够以最佳的效率完成滑翔、盘旋、攻击等动作,虽然受材料性能的限制,在这一启发基础上,设计自适应的机翼一直是机翼设计师的梦想。随着新型材料和柔性结构的发展,变体飞机的设计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与研究,能根据飞行环境自适应地改变机翼形状,从而以最优的飞行性能持续整个飞行过程成为飞机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
变体飞机最早由机械装置实现,如今正致力于借助智能材料和创新结构去实现。由于变体飞机应该在不同飞行状态下都拥有良好的气动特性和高性能,所以其结构需要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因此需要探索新型柔性机构来满足变体飞机的特性要求,以便最终能够应用到变体飞机上。
而目前多数的驱动机构往往利用结构中刚体的运动(平动与转动)来实现机翼结构的变形,这种驱动方式使得结构增重比较大。
因此,急需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管翼梁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管翼梁,所述柔性双管翼梁包括刚性内管、柔性外管、第一圆盘、第二圆盘;其中,
所述第一圆盘具有第一外端以及第一内端,所述第二圆盘的一侧与机身或机翼根部的骨架连接;
所述柔性外管内部中空;
所述刚性内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
所述刚性内管一端与旋转舵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圆盘的第一内端连接;
所述柔性外管上设置有刚性卡箍,所述柔性外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圆盘的第一外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圆盘的另一侧连接。
优选地,所刚性内管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减重孔。
优选地,所述刚性卡箍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刚性卡箍以内嵌的方式设置在柔性外管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柔性外管包括第一组成部分以及第二组成部分,所述第一组成部分与所述第二组成部分交错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成部分为块状结构,所述第二组成部分为连接杆,每个连接杆用于连接两个块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块状结构由四个长边组成。
优选地,各个长边的长度相同。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飞机,所述飞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双管翼梁。
本申请的双管翼梁利用刚性内管来施加和传递所需的驱动扭矩,而采用柔性外管实现所需的柔性扭转变形。可以实现飞机翼面柔性前缘、飞机进气道柔性唇口等关键部位的柔性偏转。这种柔性结构特别适用于飞行器中的自适应变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双管翼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管翼梁的柔性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102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机螺纹锁紧折叠机臂
- 下一篇:机翼可折叠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