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集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00723.2 | 申请日: | 2018-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49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潘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仙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罐体 内筒 加热部件 集油器 加热圈 水蒸气进口 蒸汽管道 储水筒 回气管 填充保温材料 氨气 本实用新型 进油管接头 螺旋状环绕 蒸汽排放管 环形设置 出水口 放油口 浮球阀 进水口 贴合 外周 加热 连通 蒸发 天气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集油器,包括罐体,罐体正上方设有回气管接头,设置于罐体外周的进油管接头,设置于罐体远离回气管一端的放油口,所述罐体一侧设有水蒸气进口,罐体内外周设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加热圈,储水筒,所述储水筒包括外壳和内筒,所述外壳与内筒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所述外壳上设有蒸汽管道、进水口、出水口,所述内筒内设有浮球阀,所述蒸汽管道与水蒸气进口连通,所述加热圈成螺旋状环绕罐体设置,所述内筒与加热圈贴合,所述罐体内设有呈环形设置的蒸汽排放管。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集油器,通过设置加热部件实现了对罐体的加热,使得氨气的蒸发速度变快,避免了天气原因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集油器。
背景技术
氨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在较大型的制冷系统中,一般都是采用氨作为制冷剂。在氨制冷的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四步循环中,压缩是其中四步循环之一,氨制冷装置的压缩机一般消耗功率都很大,通过消耗电力吸入来自蒸发器的低压饱和蒸汽,经过压缩输出过热高温、高压气体。
氨制冷装置的压缩机需要有良好的油循环润滑系统,但因为气流携带作用,压缩机润滑油会被氨蒸汽带到整个氨制冷系统各个地方,由于润滑油和氨不互溶且密度略大于液氨,因而在整个制冷系统中润滑油会沉积在各个设备底部。所以在制冷系统中有相应管道和阀门配合集油器进行氨与润滑油的集中,在集油器中进行氨、油的分离,氨在低压下蒸发进入低压系统,氨分离后的纯润滑油则回到压缩机。
现有氨制冷装置中的集油器一般设计压力约2.5MPa,是典型的压力容器。当氨制冷循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需将设备底部沉积的润滑油集中在集油器进行氨、油分离,实现压缩机的润滑油回流。
所谓集油器就是将系统中的油集中起来的容器(也称放油器)。在氨制冷系统中,如果从油分离器、高压贮液器、冷凝器等压力较高的容器中直接放油,对操作人员是很不安全的。另外,在这些容器中氨液也较多,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并减少氨液的损失,应将系统中各有关容器的油先排至集油器,再在低压下将油从集油器排出。但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热源,氨低压蒸发很慢,再由于氨低压蒸发大量吸热,集油器即使在夏天进行操作时,外壁都会因为空气中水分遇冷结冰达十几厘米厚,形成类似保温层,使氨蒸发分离更慢,这时需要淋水化冰。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并且克服了以上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集油器,包括罐体,罐体上设有位于其正上方的回气管接头、设置于罐体外周的进油管接头及设置于罐体远离回气管接头一端的放油口,所述罐体一侧设有水蒸气进口,罐体外周设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加热圈和储水筒,所述储水筒包括外壳和内筒,所述外壳与内筒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所述外壳上设有蒸汽管道、进水口、出水口,所述内筒内设有浮球阀,所述蒸汽管道与水蒸气进口连通,所述加热圈成螺旋状环绕罐体设置,所述内筒与加热圈贴合,罐体内设有蒸汽排放管,所述蒸汽排放管呈环形设置。
所述集油器罐体设有压力表。
所述保温材料为石棉、硅藻土、珍珠岩、玻璃限位、泡沫玻璃混凝土和硅酸钙。
所述浮球阀连通并控制进水口,所述蒸汽管道上设有压力阀门。
所述蒸汽排放管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且所述通孔朝向远离罐体内壁方向设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集油器,通过设置加热部件实现了对罐体的加热,使得氨气的蒸发速度变快,避免了天气原因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的解决集油器氨气蒸发慢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蒸汽排放管5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仙,未经潘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0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