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救生圈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97122.0 | 申请日: | 2018-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94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朱程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力度警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C9/00 | 分类号: | B63C9/00;B63C9/15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毛凯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救生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救生圈,包括:具有充气功能的柔性壳体,且在壳体内设置有可远程操控的控制系统,其中,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一个便于救生圈在水面移动的推进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救生圈,能够忽视被救人员与安全地之间的距离,通过远程遥控控制,使得救生圈在推进组件的作用下,快速游向被救人员,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救,保证被救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救生圈,特别是一种智能救生圈。
背景技术
传统救生圈存在百年历史,只有材料和外观的改变,而技术上鲜有革新,同时,传统救生圈只有漂浮功能,一旦与落水者位置相距较远便无法起到救援作用。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忽视救援距离的救生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忽视救援距离的救生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救生圈,包括:具有充气功能的柔性壳体,且在壳体内设置有可远程操控的控制系统,其中,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一个便于救生圈在水面移动的推进组件。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壳体呈U型结构设置,其中,壳体的封闭端作为被救人员胸部的依靠位置,壳体开口端的两侧作为被救人员手部抓取位置。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推进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桨和与螺旋桨可拆卸连接的马达。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螺旋桨和马达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组连接的马达和螺旋桨分别安装于壳体开口端的两侧。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内设置有一个可充电的蓄电池,其中,蓄电池与马达电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上设置有两个内置槽孔,且两个槽孔呈上下设置或者左右设置,其中一个用以嵌装控制系统的电路板,另一个用以嵌装蓄电池,并通过封盖将两个槽孔密封。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沿壳体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LED灯带。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智能救生圈还包括至少一根可伸缩的信号接受线,安装于壳体上,和与信号接受线配合使用的对讲组件,其中,对讲组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智能救生圈还包括一个安装于壳体上的可视化组件,且该可视化组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可视化组件实现施救者与被救人员之间搭建一个视频,定位通道。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上还设置有一个操作按钮,且操作按钮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的边缘设置有一个用以救生圈的收纳与储藏的圆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救生圈,能够忽视被救人员与安全地之间的距离,通过远程遥控控制,使得救生圈在推进组件的作用下,快速游向被救人员,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救,保证被救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救生圈的剖视图。
图中,100、壳体;110、槽孔;120、圆孔;200、螺旋桨;300、马达;400、信号接受线;500、对讲组件;600、可视化组件;700、操作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力度警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力度警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971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结块化妆品生产用的混合装置
- 下一篇:用于散养鸡的喂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