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供水供热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73541.0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80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其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秦淮之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3/024 | 分类号: | F16L23/0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体 外管 供热管道 法兰盘 内管 安装板 连接臂 装配件 供热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供热管网 技术要点 两端固定 两端焊接 螺栓固定 内管内壁 供水 密封性 橡胶圈 段管 减小 两组 拼接 墙体 贴合 支架 焊接 增设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水供热管道,涉及供热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供热管道安装不便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管与外管,所述内管位于外管内,所述内管与外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两端固定焊接有法兰盘,所述外管靠近法兰盘的两端焊接有安装板,两块所述安装板间设有连接臂,两组所述管体间设有贴合内管内壁的装配件。对于较长的管道,通过多个拼接的管体,减小每段管体的压力,再将两个外管的法兰盘对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即可快速实现管体间的连接;连接完毕的管体借助连接臂固定在墙体或供热管网支架上,方便快捷;连接相邻两个管体时,通过在连接处增设装配件,并与橡胶圈配合,从而提高管体间的密封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水供热管道。
背景技术
供热一般通过将加热的热水经由管道输送,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集供热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的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和采暖用热。集中供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它具有节约燃料、减少城市污染等优点,所以发展速度很快。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采用集中供热。
目前,公告号为CN205534841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供热管道,包括芯管及套管,所述芯管外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与芯管之间设置有多个沿芯管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环形钢板,所述环形钢板的外圆与套管内侧壁焊接密封,所述环形钢板的内孔与芯管的外侧壁焊接密封;相邻环形钢板之间的芯管外套装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紧贴芯管的保温棉层,所述保温棉层外设置有一层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外涂覆有保温膏层,所述保温膏层外设置有反光铝箔。
上述方案对供热管道内部进行了改进,但供热管道自身外部为圆形,管道的安装与固定较为不便,对于较长的管道,管道间的连接结构也未公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水供热管道,其优点是便于安装与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供水供热管道,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管与外管,所述内管位于外管内,所述内管与外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两端固定焊接有法兰盘,所述外管靠近法兰盘的两端焊接有安装板,两块所述安装板间设有连接臂,两组所述管体间设有贴合内管内壁的装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管具有较高的保温度与防腐蚀性,外管的结构强度较高,可将内管充分的保护在内部,防止外部振动等因素对内管造成损伤,供热管道通常集中加热,借由管体输送被加热的热水,因热水重量较大,管道长度过长时,管道中部承受的压力过大,通过多个拼接的管体,减小每段管体的压力,连接相邻两个管体时,将装配件嵌入连接处,再将两个外管的法兰盘对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即可快速实现管体间的连接,连接完毕的管体借助连接臂固定在墙体或供热管网支架上,方便快捷。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为正方形,所述安装板的四角贯穿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穿设在固定孔内,所述连接臂的两端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的紧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设为正方形,增大了安装板与安装墙面或支架的接触面积,管体的任意一面与墙体接触时,都可以借助安装板的侧壁与墙面抵触,从而稳定管体的结构,防止晃动,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安装板四角分别增设的连接臂从多个角度对外管进行加固,增强了外管的结构强度,连接臂借助紧固螺栓安装在安装板上,便于更换与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外管侧壁沿连接臂长度方向焊接有稳定耳,所述稳定耳上开设有供连接臂穿设的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连接臂的中部与外管悬空,连接臂存在弯折的现象,增设的稳定耳将连接臂的中部与外管固定,借助稳定耳对连接臂施加一个贴近外管的力,从而将连接臂与外管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靠近紧固螺栓的一端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与安装板与外管侧壁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秦淮之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秦淮之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73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E管翻边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燃气管道风险管理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