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58422.8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28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超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04;E21F1/08;E21F1/10;E21F1/12;E21F17/18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伍兵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隔板 专用风道 风窗 风井 本实用新型 排烟系统 可控 通风 排污 抽风 火警监控系统 中央适当位置 耐腐蚀材料 烟火感应器 轴流式风机 固定隔板 坚固结构 救援效率 内部安装 隧道拱顶 钢结构 耐高温 耐氧化 排风井 双控制 送风井 隧道壁 通风道 翻转 龙骨 排烟 滑移 火源 排出 中轴 连通 能耗 地形 封闭 投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专用风道、风井,所述风井为一条或数条,根据隧道长度和地形设置在隧道两端或中央适当位置,其内部安装轴流式风机,形成排出式通风道;所述专用风道由钢结构或其它坚固结构龙骨以及若干块耐高温、耐氧化、耐腐蚀材料的隔板与隧道壁封闭形成,设在隧道拱顶或两侧,与所述风井连通;所述隔板开设在专用风道面向隧道中轴方向上,分为固定隔板和装有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所述开关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实现自动、人工双控制。本实用新型只须安装排风井,不需安装送风井,投资相对较少,能耗低;可在任意火源点形成风窗,形成集中抽风排烟,提高救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消防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
背景技术
按照《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中4.1.2和4.1.4条文说明中规定的“长度大于5000米的隧道一般采用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以及现实中传统长隧道的实际情况都是采用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其主要缺点有:1、该系统必须设置送风井和排风井两条风井,且都需要安装射流风机,投资大,送、排风井相距50米左右,形成短路风流,不能克服隧道通风阻力,起反作用;2、主扇风机空转,做无用功,射流风机数量多,功率大,能耗大;3、现在各类型隧道通风系统都不能满足《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4.3条“应尽量缩短烟气在行车道内的行程”的要求,火灾发生时,烟火顺风流从着火点向隧道出口蔓延;4、不能有效控制风流风向,特别在前方车辆出现事故阻行而后方车辆出现火情时,阻行车辆和火情车辆之间的人员和车辆都处于危险之中,该系统起不到救灾减灾作用,救援只能在进口端进行(如图1所示)。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隧道这种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进行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减少风井和风机的设置,减少投资和能耗,且可在任意火源点形成风窗抽风排烟,有效控制风流风向,方便在隧道进出口两端进行救援。
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专用风道、风井,所述风井为一条或数条,根据隧道长度和地形设置在隧道两端或中央适当位置,其内部安装轴流式风机,形成排出式通风道;所述专用风道由钢结构或其它坚固结构龙骨以及若干块耐高温、耐氧化、耐腐蚀材料的隔板与隧道壁封闭形成,设在隧道拱顶或两侧,与所述风井连通;所述隔板开设在专用风道面向隧道中轴方向上,分为固定隔板和装有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所述开关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实现自动、人工双控制。
所述开关可以是电控的,也可以是液控的。
所述风井为两条以上时,所述专用风道内还根据风井的位置安装有可以关闭和打开的风门,所述风门也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
所述专用风道也可以利用隧道原有的共有水沟联合设置,在水沟上方加设水沟盖板,在水沟面向隧道中轴方向的一侧加装固定隔板和装有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
正常运营时,风门关闭,各段专用风道互相独立;间隔一定距离打开某些滑移或翻转隔板,形成风窗排污,将污气通过专用风道与风井排出。
当隧道路面某处发生火情时,自动烟火感应器自动启动,或者人工触动火警监控系统,则在火情对应位置的专用风道上的一块或多块隔板打开,形成面积可大可小的风窗,集中抽风、排风,并且风门打开,所有风井内的轴流电机运转,形成多风井抽风、排风,把烟气控制在最小影响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相比送排式通风系统只须安装排风井,不需要安装送风井,不需要在隧道内安装射流风机,投资相对较少;风机数量少,总功率小,能耗低;各类型隧道都能满足《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4.3条“应尽量缩短烟气在行车道内的行程”的要求,可在任意火源点形成风窗,并形成集中抽风排烟;任意地点发生火灾时,能有效控制风流风向,能在隧道进出口两端进行救援,提高救援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超,未经侯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584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